11省超配干部被“点名”,“官帽”岂能当待遇?

26.09.2014  13:28

   新华网北京9月25日电(记者刘元旭、周琳)限制副职,就提副秘书长、助理;领导职位满编,就拿巡视员、调研员“顶上”……原本刚性的干部配备,在一些地方却极富“创造力”。

   截至目前,中央巡视组已完成的常规巡视中,11省份超配干部被“点名”,仅辽宁就查出超职数配备干部26272人。“清减-膨胀-再清减-再膨胀”的怪圈,凸显一些地方“官帽子”当待遇发放的随意性。不正其源,就难以消除公共职位的福利化。

   11省区市被“点名”,副职、虚职成超配重灾区

   辽宁查出超职数配备干部26272人,江西检查发现超职数配备干部5202名;吉林一次性解决和消化23个超配的副秘书长职位;内蒙古全区12个盟、市设有30多个巡视员、63个副巡视员,区发改委班子成员多达17人……

   2013年至今,记者梳理发现,已公布的巡视结果中,因存在“超职数或编制配备干部”,包括吉林、江西、内蒙古等在内的11个省区市都被“点名”。

   “干部超配,表面看造成机构设置臃肿,实际上是‘戴帽挂号’的官本位思想作祟。”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说。

   此轮整治并非首次。近年来,国家层面分别于2007年、2009年进行过两次专项清理。但一些地方和部门干部配备“越减越肥”的现象却仍然存在。

   超职数干部频频闯过“三定”,即便是中央多轮“瘦身令”,依然挡不住机构“超重”,一些副职、虚职更成为超配的重灾区。

   今年,中组部将超编超配干部治理列为重点工作之一。1月,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国家公务员局三部门曾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严禁超出核定的领导职数配备干部,同时制定整改计划,尽快消化违规超领导职数配备的干部,消化前不得新配备干部。

   没职务先上级别,公共职位成福利补偿

   “对于一些被曝光的干部超配事宜,不少地区‘对外口径’多是兼职挂职、工作需要,而这些理由难以站住脚。”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锡锌说,我国组织法中只对“一把手”的职数有刚性规定,但副秘书长等职位的数量没有明确规定,造成了地方超配的“弹性空间”。

   记者25日查阅南方一省会城市政府官网的信息公开栏发现,一条信息明确写着“人民政府办公厅核定行政编制74名,其中正副秘书长8名”,另一条领导班子及分工的信息中,却挂出了12个正副秘书长的姓名及分工。

   早在2009年,中央编办就下文要求,省级、副省级、地市级政府副秘书长的职数按不超过其同级政府领导班子副职的职数来掌握。曾被中央巡视组点名的吉林省,上半年省市(州)层面更是减掉23名副秘书长。记者查阅多地政府官网,多位副秘书长“辅助”一名副职的现象仍不在少数。

   “副职、副秘书长、助理、巡视员、调研员……超配五花八门。”王锡锌认为,实际中,不少是对被提拔人的福利照顾,甚至成为利益输送,目的是为其下一步“上位”铺好台阶。“法律上没有职务,就先上行政级别,公共职位福利化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已提拔的“超配”干部,想要清退并非易事。从目前的整改情况看,一些地方通常采取免去兼职、交流任职等消化办法,而这种行政级别“只能上不能下”的治理办法,其实“按下葫芦起来瓢”,结果就是“副秘书长不超了,局级层面还是超”。

   竹立家表示,官员越配越多、板凳越坐越长,症结还是领导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加之一些地方“换一届领导提一茬干部”、机构撤销合并但干部不减,很容易造成大批“沉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