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社科院院长宋亚平看感冒3天花1200元引热议

28.03.2015  21:12

  楚天金报讯(记者胡彩丽)昨日,经由《人民日报》刊发的《医改6年看病依然贵,是什么稀释了医改的获得感?》一文中,报出湖北省社科院院长宋亚平“感冒3天花千元 暗查发现药价涨了18倍”的就医经历,再次让“看病贵”掀起热议。

  昨日,记者联系上正在下乡的宋亚平院长。他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他是在开会时向记者提及此事的。之所以说出来,是觉得政府对“看病贵”问题,应该有所作为且有效作为。

  宋亚平院长称,自己平时也多次看病,去年底的这次感冒花费却让他感到太离谱了,这才起了调查之心。不料,一层层打电话却问不出药品的实际价格,只好通过海口市的朋友,私下打探到生产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他唑巴坦钠的厂家的药品出厂价,结果得知:每支不到10元,而医院的售价是192元!而且属于医保目录药品范围外的自费药品。他感慨道:“药品在暗箱中不断加价,确实触目惊心。但政府部门怎么可能不知道呢?只是改革这么多年,却没得到有效解决。

  宋亚平告诉记者,药品在流通过程中层层加价,最后涨了十几倍的结果,只能是药贩和不良医生受益,让患者和政府吃亏。自己所在的单位已深受其苦,每年巨大的医药费缺口让他非常发愁。“我很愿意跟有意愿的单位合作,对这些环节进行研究调查,找出其中的问题,为政府的下一步改革提供参考意见。

  ■ 读者声音

  陈先生:这在哪儿都是一样,药价贵得离谱,患者被动消费真窝心。我做了一个很小的胆结石手术,就花了15000多元,真心看不起病!

  张女士:其实,看个感冒就要千把元的事情早已见怪不怪了。虽然药价年年说降,政府集中采购控制价格,药价却依然越涨越狠,不从体制上动手术,可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据人民日报

   医改6年看病依然贵,是什么稀释了医改的获得感?

  宁波市镇海区中医院里,一流感患者在输液。胡学军摄(人民视觉)

  新医改走过6个年头,“看病贵”依然是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

  有人说,医改是世界性的难题,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发展中国家更是难上加难。但是,这不是我们漠视这个问题的理由。健康是群众的基本需求,医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近几年,医改大刀阔斧,药价多次调整,医保标准不断提高,惠民力度不断加大,但不少人仍有看病贵、负担重的“痛感”。

  在并不便宜的医疗消费面前,医保有无奈,医院道苦衷,医生诉委屈,患者倒苦水。我们试图去接近那个最大公约数,结果发现,越深入,越具体,越觉得问题的复杂和难解,真是有点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

  是什么稀释了医改的“获得感”?

   打不完的清单

   进了医院,有时钱就像纸一样了

  前些年,北京大学专家在江苏某地调查医改时,一位农妇说出来的一句话——“进了医院,有时钱就像纸一样了”,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前不久,患者陈平安在某医院做了一个非常普通的手术,术后住院期间,有一天被催缴药费,由于家属没在医院,他就临时凑了2000元先交了,结果,药房当天还是无法正常供药——他补交的钱还不够一天的药费。

  武汉协和医院院长王国斌等医学界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都坦陈,看病贵,的确是一个客观事实。

  国家卫计委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3万亿元以上,三四年时间上升了1万亿元,超过了居民收入的增速。

  打印不完的医院费用清单,到底有多少难解的疙瘩?

   某些药品:加价任性?

  有人把当前的部分药价比作“疯狂的耗子”,这只耗子吞噬着有限的医保经费。

   宋亚平是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去年底,他患了一次感冒,并未发烧,一家三甲医院却给他开了3天的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他唑巴坦钠,连注射费等在内,共计1200余元。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感冒用药也这么贵?

  他当家的这个单位,每年职工公费医疗报销的费用都会超支200多万元,这让他伤脑筋。也许正是这个缘故,他对药价很敏感。这药是海口的一家企业生产的。于是,他就给这家企业打电话,称自己想做这种药的经销生意,对方告诉他,去找省里的代理商谈;他说自己现在湖北咸宁,对方又告诉他,那你就去找市里的代理商谈;他又进一步告诉对方,他在咸宁下面的县级市赤壁,对方说,那你就去找县里的代理商谈。

  老宋的目的,是设法探究这药从厂里出来价格到底是多少,看来,电话里是问不出名堂来了。他曾在海口工作过6年,于是,他通过私人朋友直接到这家药厂“卧底”打探,结果令他吃惊:这药的出厂价每支不到10元!而医院的售价是192元!并属于医保目录药品范围外的自费药品。宋亚平感慨:“此药在暗箱中不断加价,真可谓触目惊心!

  对此,一些医院的领导觉得公众不了解他们的苦衷:药价不是医院定的,正常情况下,医院不可能从药上面赚到那么多钱。当然,个别人在私下做蝇营狗苟的交易,那就说不清了。

  我们通过一个医保部门的实时监控平台看到,一家医院的一位医生,在3个月的时间里,就开出了价值700多万元的同一种药品。这背后,有没有非正常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