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妈带孩子亲近自然 乡里伢家有农田却不识庄稼

02.11.2014  14:29

孩子们在体验农村生活。

(武汉晚报)每天吃的大米是怎么长出来的?棉被里的棉花是怎么收割的?这些“泥土”里长出的知识,原本既简单又日常,可到了这个年代,似乎显得很珍贵。

“我们这辈人在农村长大,每天丢下书本就扛起锄头,对农村的了解是渗入血液的,但现在的孩子对农村几乎一无所知,我有些不淡定了,这些‘泥土’里长出的知识真的不再需要了吗?”昨天,新洲区直属机关幼儿园园长徐俊君向记者吐露困惑,起因是园里组织的一次春游,孩子们到了田间地头,完全傻了眼,把韭菜当成草,麦苗认成葱,一位家里种棉花的孩子居然把棉花认成红薯。

农村伢把棉花认成红薯

“孩子们好奇心很强,指着地里庄稼问,这是什么草?”徐俊君说,今年上半年,幼儿园组织大班的孩子来到郊外春游,孩子们对农村几乎一无所知。

6岁的小强看到地里的棉花苗时,误认成了红薯。其实,小强的父母在老家新洲凤凰务农,以种棉花为生。为了让小强有更好的上学条件,他跟着家住城关的爷爷奶奶生活,孩子长期没呆在农村,所以连棉花也不认识。

徐俊君说,这些孩子最小的5岁,有的已经6岁了,她粗略统计了一下,班上40个孩子中,有20多个家在城镇,10多个家在农村,但即便家在农村的孩子,也答不上庄稼的名字。现在不像过去有干不完的农活,家长也都心疼孩子,不会让他们下地,“可是如果连每天吃的大米都不知道怎么来的,是不是也是一种知识的匮乏呢?”

城里妈专门带伢去乡下

也有些孩子被父母专门带到农村去生活。陈女士家住江岸区,是一位全职妈妈,每逢五一、十一这种长假,她都把6岁的儿子带到郊区奶奶家住上一阵子,除了去田间地头认识各种农作物,还跟孩子一起用土灶做饭、去外面打猪草,时间长了,麦子、棉籽、油菜等各种庄稼,孩子都认得。

“一方面是为了让孩子亲近自然,呼吸新鲜空气,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他增加一些知识,同时也培养他吃苦耐劳的精神。”陈女士笑着说,现在每到节假日,儿子就吵着要去吃土灶蒸的饭,说比电饭祸蒸的饭好吃。

“当个乡里伢有什么好宣扬的”

新洲有个名叫“鄂东民俗艺术团”的民间组织,20多年来一直在进行农耕文化的宣传。扬场、锄草、收割等农活儿,他们会用歌曲、舞蹈等生动的艺术形式表演出来,还原一派欣欣向荣的田间生活。

负责人之一刘先生说,他们多由退休老人组成,有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义务表演,这些年来虽然得到一些赞誉,但也饱受争议。“不少人觉得没什么用,我让我的孙子也给朋友多宣传宣传,不料他来句‘当个乡里伢有什么好宣扬的’!”

新洲区直属机关幼儿园园长徐俊君跟刘先生有相似的想法。从那次春游之后,她就着手在园内建立一个农活体验室。这间200平米的农活体验室被分割成农耕器具区、农家纺织区、农屋家具区、农人生活区、五谷辨识区5个单元,水车、纺车、手推车、石磨、扁担、筛子、箩筐、煤油灯等500多件农家用品都派上用场,孩子们在这里把农家淘米、盛饭用的筲箕,做成“笑脸”玩具,玩得十分开心。

[微调查]

七成父母力挺

“泥土里长出来的知识”

泥土里长出来的知识还有掌握的必要吗?记者在QQ群里展开微调查,在参与调查的30名家长中,有22名家长认为“有必要掌握”,约占70%,另3名家长认为“无实际意义,该抛弃了”,还有5名家长认为“随孩子兴趣”。

湖北大学社会学专家洪威雷教授认为,只有让孩子知道了粮食是怎么生产出来的,知道这个过程的艰辛,才会珍惜粮食,尊重农民,进而健全人格,建议家长和学校都有意识地帮助孩子了解这些知识,将此作为孩子知识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

记者翟兰兰

责编:王玉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