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建设大讨论】读书四问之六

28.04.2017  21:45

读书四问

生物工程与食品学院 13食品1班   张 瑜

为什么要读书?

读书的好处很多,如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可以陶冶性情、培养和提升思维能力等等。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很重要。

                                ——2009年5月13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这个问题大概从我第一次听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起,便从未停止过想要在自己这里得到答案。

幼年时,读书是为了得到一个好成绩,不会去问过多的为什么,只知道这么做是对的,没有利益的掺杂,没有不得已的选择,很单纯、很纯粹。可随着对社会的深入,“迷失”大概也是一条成长的必经之路。向大多数人那样,为了完成一份使命,为了获得一个文凭。随波逐流并不是一个褒义词,但在幡然醒悟的那一天,我用到了自己的身上。时间是无形的教育家,我甚至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拜的师。但也算渐渐明白,一切的读书不是为读而读,读书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宋代学者朱熹说过:“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有一句话我很喜欢,读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明白世界、看清自己,让自己在无所依靠或者无所事事的时候,有一种严肃的力量推着你往前走。

为谁而读?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我的答案并不会特殊。为国而读,为家而读,亦或是为己而读。值得强调的是,这些都不是被孤立或者对立的观念,为己即为家、为家即为国。但不可否认的是,化被动为主动,为自己而读书,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实现理想的可能性最大化。理想信念的坚定,除了自己,与任何人都无关。一个人不管将来选择什么道路,前途的明朗程度必定与知识的储备成正比。理想既然远大,那又为什么不以自己的名义拼一把?

青春犹如一个彩百合。在这五彩缤纷的日子里,我们所接触到的、所学习到的;所崇尚的、所希望的,都有可能伴随我们的一生。”再多的读书的理由,说到底,都是为了将来,能让自己活得像自己。

读什么样的书?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

——鲁迅

我一直主张,兴趣为大。兴趣是读书最大的动力,按照兴趣的指引走,即使不能在所处领域拔得头筹,也必定能闯下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更何况,因为喜欢,因为热爱,不论是不是主流方向,也都能在读书的过程中,活得精彩,活得让人羡慕。即使大多数人都会因为改变不了的现实,无法潇洒地“跟着感觉走”,不能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不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但读书的意义,向来不会局限于某一个方面。即使生活不能尽数如意,但也要学着从中找到诗意。即使读着不爱读的专业,也要试着从中发掘有意思的细节;即使做着不愿做的工作,也要学着从中找到生存的快乐。

这世上最有趣的事,第一是人,第二是书。”读书,读的是兴趣。

怎么读书?

一方面,读书要用“巧力”,读得巧,读得实,读得深,懂得取舍,注重思考,不做书呆子,不让有害信息填充我们的头脑;另一方面,也不能把读书看得太容易,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抓不住实质,把握不住精髓。

——习近平《求知善读,贵耳重目》(二〇〇六年三月一日),载《之江新语

这个问题随着年岁的增长、环境的变化,答案也一直在改变,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方法。进入大学以来,我努力地寻求着一种平衡,也就是读书的方法。我不喜欢读死书,大学的环境似乎也更注重培养应用能力,作为一名工科生,在实验中一点一点的摸索,能更轻松地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技巧,一步一步探究出来的条件和结果,也能让我更加愿意去学习理论知识。大学除了是一个教书育人的殿堂,更是一个小社会,能力的需求也被扩大到更大,想要得到更好的锻炼,就必须学会取舍。游走于各类学生工作,势必会占用部分理论知识的学习时间,提高效率,学会对必须做的事情进行分类,找到学习和工作间的平衡。这样,大概也是更适合于大学生的读书方法。

我从不认为有一种读书方法可以适合每个人,勤于思考、敢于向前,从实践中自己归纳的方法,大抵就是最好的方法。

也许今后,我依旧会“三省吾身”,“为何读,为谁读,读什么,怎么读”,但我想,那时得到的答案,应该会是另一番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