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建设大讨论】读书四问之三

19.04.2017  18:48

读书四问

教务处 吕栋

在一所以工科见长的大学里,我认为很有必要重新思考“为谁读”的问题、重新审视“为何读”的问题,重新聚焦“读什么”的问题,重新讨论“怎么读”的问题。古人云,宁静致远。弄清楚“为谁读、为何读”可以让内心归于宁静,而“读什么,怎么读”是致远的路径。

为谁读

为谁读是态度的问题。厘清读书的原因,摆正读书的位置。小的时候,我们很多同学读书总是父母催着、推着、甚至逼着往前走。懵懵懂懂的一路走入大学。如果是这样,你真的应该为自已庆幸,没有提早步入社会。今天,作为一个已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应该明白父母的苦心是为了你,应该明白,读书是为了自已在未来能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正如龙应台写给自已子女的一封信中所写到的:“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带给你快乐”。

为何读

明白了为谁读,再来探讨为何读或许更清晰。为何读是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是一个理想信念的问题,是读书的动力所在。不同家庭与出身背景的人,动力可能有所不同,无论是为改变命运、兴趣使然还是大至民族振兴,只要是充满正能量的都值得鼓励。我想反其道而行,谈谈近年来,社会上掀起一股“读书无用论”的思潮的问题。很多的同学也感受到,以前一些没有读大学的,现在可能已经是小老板了,还小有成就。这样无形之中会对为何读书产生疑虑与动摇。我觉得首先应该全面的看问题,这是一个比例的问题,读了大学的人事业有成的更多,没有读好书的能有大成就的毕竟是少数,不能被这些星星点点亮晕眼睛,影响了判断。另外所从事的工作,未读书且有成就的人几乎不可能在高科技、知识含金量高的工作有所作为。其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仅观现在,还要看事业发展的后劲。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中,在新经济变革的时代的中,没有知识作为支撑,后劲终究是不足。一个人在社会中终究需要用知识转化为能力进而凭努力在社会上体现自已应用价值。

弄清楚为什么读,为何读,可以让人心静下来,这是读好书的重要的前提条件。

读什么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往往是复合型或者是一专多能的。国家现在推行新工科建设,也是这个目的。每个学校都有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我们学校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样一个目标,我想是对我们大多学生所处在大学生中一个定位所确定的。针对此,我宽泛的说几点建议。

一、读与时代变革有关的书

在学习专业课程之余,我们还要为走上社会作好其他知识的储备。要了解这个时代变革的主题与特点,审时度势,把握时代的主旋律。要了解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特别是浅显易懂的经济书籍。

二、读“实践书

实践出真知。大学要读“实践书”,要利用好7个宝贵的短学期,要积极参与第二第三课堂,怀揣目标与计划,带着问题、跟随兴趣,参与项目式、调研式、体验式、顶岗式、探究式实践,在做中学,使能力与品质得到升华。

三、读人文社科哲学的书

读人文社科哲学书籍可以陶冶情操,丰富内涵,提升素养。我们在大学学得思政与哲学课,很多同学都觉得索然无味。根本原因是课外读的书少、没有形成体系,更是缺少阅历与思考。正如在前期于姗姗老师的文章中所提到的,“条条大路,似乎都能归于哲学”。做到知行合一,自然会领悟到大道至简、哲学至上的内涵与真谛。

怎么读

在信息化时代,读书的渠道很多,可以到书店,可以随时翻开手机中的各类读书APP看,只要静下心来,明白自已该读什么书,其实怎么读已是水到渠成之事,因为内心已有驱动力,只要有时间,都会想看会书,在读书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升华。正如《论语》中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时间久了,你反而会因为一天不读书而感到心慌,会觉得缺了点什么,因为读书已成为一种习惯,已经融入你的生活。如此下去,终究有一天你体会到那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外之喜,收获到量变引起质量的成果。而以书交友,以书会友又是人生的一大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