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学术动态(5月2日-5月8日)

09.05.2016  16:31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郭玉劲研究员应邀来我院访问讲学

      5月3日上午,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郭玉劲研究员应邀来我院访问讲学,作了题为“L^2临界约束变分问题的爆破分析理论”的学术报告。副院长向妮主持报告会,部分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郭玉劲研究员在报告中首先从物理实验和数学描述的角度分别介绍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BEC)现象,然后重点从数学分析的角度探讨吸引力作用下BEC中的临界变分问题,包括泛函约束极小的存在性、渐近性等。报告结束后,在座的师生与郭研究员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提问与交流,大家对这一研究方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开阔了广大师生的视野。
  据悉,郭玉劲研究员为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07年获得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博士学位,2007--2012年先后工作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加拿大康科迪亚大学。先后在微机电系统(MEMS)中的偏微分方程、电磁学中的涡旋问题、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中的泛函问题等领域做出过一系列有意义的科研成果。

政法院开展“如何在中国做社会政策研究”学术前沿讲座

      为开阔学院学生学术视野,五月五日下午三点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邀请香港教育学院亚洲与政策研究学系副主任、副教授和经纬在湖北大学会议中心思诚厅以“如何在中国做社会政策研究”为题,开展了一场精彩的的学术前沿讲座。会议讲座由行管系李荣娟教授主持,院长刘文祥与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众师生一同聆听讲座。
        “为发文章而发文章。”和经纬教授以一句自我调侃作为开场。接着他将我们从教科书中学到的方法精炼总结为“想法是起点,研究问题则是终点,假设是地图和向导,方法论是工具而数据配置是工具的能源,然后进行数据分析就能去你想去的地方了。”除了对论文的形成过程做了生动形象的比喻,和经纬教授还从自身实际出发,具体阐述自己是如何进行社会政策研究的。他选取了一篇名为social science&medicine的论文,从医患关系这一角度来解读中国过度医疗的原因。
        经过长期调查研究,和教授从中国医疗发展史中80年代后的大处方和过度医疗里得到启示,研究中国医生为什么过度医疗这一问题。他说“胡适先生常说‘做学问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所以我们大胆假设:医患关系的恶化是造成大处方、过度医疗的重要原因。结果确实如此,通过随机采访二十二名医生,搜集不同案例资料,分析后发现除了逐利这一已有资料显示的原因之外,还有一大重要因素:防御性医疗。”他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与随机抽样搜集数据相结合。和教授强调最重要的步骤是随后的回归分析,通过解读显著性最后得出结论。他鼓励青年学习敢于提出假设,并付诸实践,积极钻研。
和教授还介绍了国际学术期刊及发表的相关内容,从发表的主要文体,一般的编辑流程,到国际学术期刊发展趋势以及《Journal of Asian Public Policy》的内容,为同学们论文的创作提供了参考。
      讲座气氛热烈,同学们踊跃提问,和经纬教授悉心回答。有同学好奇有关于大处方和过度医疗的对策,和教授提出:“虽然现在在全球已经出现为医生买相关保险等有成效的方式,但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多被问及的是毕业论文撰写需要注意的地方,教授总结道:“用大白话说:最重要的是要接地气,脚踏实地,避免空泛。”和教授讲座全程数据翔实,旁征博引,他的幽默风趣征服了现场的观众,掌声阵阵,讲座取得圆满成功。
      和经纬,男,香港教育学院亚洲与政策研究学系副主任、副教授,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本科、硕士毕业,新加坡国立大学公共政策博士。兼任《亚洲公共政策期刊》副主编和亚洲制度分析学会秘书长。研究专长为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分析,尤其是医疗卫生政策研究,曾在多个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英文论文或专著章节十余篇,并发表二十多篇的中文论文或章节。(通讯员:政法青传 程烨、袁梦)

芬兰瓦萨应用科技大学高级讲师刘阳教授做客问津大讲堂

      5月4日下午,芬兰瓦萨应用科技大学高级讲师刘阳教授做客问津大讲堂,作了 “Study in Finland:why and how?”全英文主题讲座。
  “Do you know why you study in Finland?”讲座伊始,刘阳抛出问题给在座的学生。他结合自己在芬兰的求学经历,向同学们介绍了芬兰的文化生活习俗,认为芬兰是非常适合中国学生留学的。他笑言:“芬兰是一个教育平等的国家,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优劣之分;芬兰也是一个国民幸福感爆棚的国家,在芬兰,你完全不用担心自己的手机或者钱包被盗。”
  “在芬兰留过学的学生,最后都去了微软、百度、谷歌、诺基亚等大公司。”刘阳在介绍自己学生的工作去向时,在场学生不时发出惊呼。他表示,在芬兰,不会给学生划分档次,成绩不好还可以有重考的机会,学业压力比在国内要小很多。“但如果你要申请世界高校,你的GPA(平均成绩)得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刘阳还表示,在自己继续申请读博的学生中,很大一部分都收到了不下十个高校的OFFER,“对于那个时候的他们来说,最难的反而是选择哪一个名校继续深造。”                                             
  在讲座结束之后,来自明志苑的陈大昕说,“我之前就对芬兰有过一些了解,一直很喜欢这个国家,听了讲座之后,对这个国家有了更新的详细的认识了。”据悉,此次演讲主要是针对商科和IT大类专业的学生,共吸引了两百余名学生前来听讲座,由于座位有限,很多学生坚持站着听完了讲座。

博士生导师梁艳萍做客问津大讲堂

      5月5日晚,湖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东京大学美学艺术学研究室客座研究员梁艳萍教授应邀做客问津大讲堂,作了“美妙•美学•美育:审美如何造就一个民族”的主题报告。
      梁艳萍结合自己在日本讲学、生活经历,为大家讲述生活的艺术化。她向大家展示了日本人细腻的的日常生活,如和式甜点、和式剪纸、纸灯笼等等,并将这些事物与美相结合,强调“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
      在讲到“审美精神的恒常性”问题时,她说,如果没有恒常性,历史就无法去认知,在日本,从饮食到历史都是在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中去认知的。“当你去热爱你的国家、民族时,就必须有这样一个可视的、可认知的、可体验的对象。”梁艳萍认为,我国的历史大部分存在于书本之中,但可考证的真实的历史很缺乏,这就遮蔽了很多需要我们去认知的关于美的东西。
      梁艳萍,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京大学美学艺术学研究室客座研究员。长期从事文艺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日本美学、东西方文论、文艺心理学与文学批评。在《文学评论》、《文艺争鸣》、《南方文坛》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60余篇。著作有《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游戏与劳动的辩证法》、《世纪末散文审美意识的嬗变》、《“后先锋”文学论纲》等。

生命科学学院成功举办首届Bio-Sky本科生科研论坛

      2016年5月5日生命科学学院举办了首届Bio-Sky本科生科研论坛。本次论坛共有19个学术汇报,报告者以二、三年级学生为主,他们都较早进入学院的科研实验室,在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了一定量的科研工作。汇报中同学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科研成果,并回答了专家组的提问。论坛最终评出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优秀奖8项。
      生命科学学院一直提倡“科研无门槛”的实践教学理念,鼓励学生早进科研实验室,熟悉科研的流程,培养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学院国家级和省级实验中心承担和组织了整个活动,并得到了院领导以及各位指导老师的大力支持。本次论坛展现了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科学素养,极大促进了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和积极性。据悉,继今年成功举办首届论坛后,学院将每年举办一次,在本科生层次大力营造科研和创新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