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课不停学】北大武大物理学子线上互动交流

16.04.2020  23:30

新闻网讯(通讯员卢丽珠)凛冬已逝,春暖花开。未名珞珈,共话研学。4月12日晚6:30,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生党支部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开展了“青春心向党 南北共战疫”第二次共建活动之科研学术交流。

本次活动以WebEx线上会议平台视频连线形式进行,来自两校的王玉、唐钺、刘子鸣、何染尘、陈烨、李奇正、孙东泽和沈艺鑫等8名优秀学生代表分享了他们在专业学习、科研竞赛和出国申请等方面的经历,并与参会同学进行了热烈的线上互动。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党委副书记董晓华,副院长曹庆宏,团委书记张帆,专职辅导员商小琦、王婧以及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宇宁,副院长乔豪学,团委书记卢丽珠,专职辅导员秦书凝应邀参加本次活动。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余晴主持交流会。

参加交流的同学带来了很多学习干货与大家分享。在大二上学期就完成四大力学,大二下学期开始进行研究生课程学习的何染尘认为:在课业学习过程中,要时刻把握课程内容的主线,可以通过多本参考资料辅助自己的专业课学习,结合不同资料对知识点进行更深入的了解。课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课业的结束,课程学习是为以后的运用和更深入的了解打基础,物理学要从知识出发,用知识来更好的为科研服务。

刘子鸣(毕业后赴麻省理工学院读博)给出了科研必备的硬核技能包括文献阅读能力、数理基础、英语阅读与交流能力等,并建议大家要提早对自己的科研做出思考与规划,而不是被动地等待老师布置任务。

王玉(毕业后赴哈佛大学读博)建议大家在科研实验时要认真做笔记。笔记包括实验思路,实验记录,实验参数状况等等。这样,以后就能够重复当时的实验,会对实验结果的总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也提醒大家一定不要埋头苦干,要多和朋友或者老师交流,和别人讨论不是所谓的浪费时间,而是减少犯错误的时间。

唐钺(毕业后赴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和孙东泽同学(毕业后赴加州理工学院读博)告诉大家科研是一件需要热情和情怀的事,要找准自身发展方位,不要为了“”文章而盲目科研。

李奇正(毕业后赴牛津大学读博)给大家提供了出国申请流程参考,认为语言考试要尽早准备,最好大一就开始准备托福。在把语言关闯过后,就要充实自己的头脑,不要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找中介这些琐事上,而要在出国前将基本知识学好、基础技能掌握,这才是对于未来海外深造的奠基石。

陈烨和沈艺鑫分享了竞赛经验。他们认为,竞赛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影响很大,在一两年的筹备过程中,自己建模分析能力、观点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都获得了提升。

交流会上,两校物理学院的四位老师也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同学们提出了大学发展和人生规划的建议: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曹庆宏教授认为,做科学研究是一件需要耐心与毅力的事,真正能够在科研道路上坚持下去的人,都怀有一颗对世界背后存在的物理机制的纯粹的好奇心。他希望同学们能稳妥面对外部环境变化与文化冲击,将其作为个人成长经历中的思想交流和思想碰撞的机会,既要能够永葆初心不忘对物理的热爱,也要做到open mind,保持对整体自然科学领域的好奇。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乔豪学教授认为,本科生可以同时进行课程学习与开展课余科研活动。对于那些做科研的同学们来说,科研即是学习,学习促进科研。学院会为热爱科研的同学们搭建平台,为不同方向发展的学生都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时,也希望多组织类似的交流会,邀请研究生与专业教师也参与到交流活动中。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党委副书记董晓华老师提醒同学们,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一百年前的前辈们,他们到海外求学,随后学成归国,为当时的中国播撒下科学的种子。经历百年变迁,我国教育才发展到现在的水平。将来中国的面貌,将会由你们这代人决定,希望同学们在未来接受到更好的科学培训后,找寻到自身发展的兴趣,可以用自己的才干为我们的社会做出贡献。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宇宁老师认为:我国的社会制度和环境决定了,我们要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要想自立,就要创新;要想创新,首先必须打牢基础。大学阶段,是同学们打基础的关键时期,要把握好这一阶段的学习机会,增长才干,共同进步。最后,她希望同学们未来能够选择好自身的发展方向,在奋力前行追求创新的同时胸怀报国之志。

通过交流活动,同学们不仅从同辈群体和老师那里获得了如何进行课业学习、如何做好科研实验、如何联系科研导师、如何高效申请海外大学offer、如何做好暑期交流、如何做好学业和人生规划等问题的实用经验和建议,更扩展了他们的视野,并对基础学科未来发展有了更坚定的信心。

(编辑:相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