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集团2岁以上子二代中华鲟蓄养量达8000余尾

27.04.2016  17:38

  新华社武汉4月27日电(记者谭元斌)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人工蓄养的2岁以上子二代中华鲟达8000余尾,成为抢救濒临灭绝的中华鲟的资源宝库。

  记者27日从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获悉,1987年该研究所取得中华鲟苗种培育技术突破后,便开始有意识地留存了部分子一代中华鲟苗种,开展淡水环境下的人工驯养与全人工繁殖研究,如今已形成了年龄结构完备的中华鲟人工种群。当前,研究所人工蓄养有已达性成熟年龄的中华鲟子一代亲鱼30余尾,接近性成熟年龄的中华鲟子一代后备亲鱼200余尾。

  2009年研究所实现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后,又逐步建立起子二代中华鲟人工种群,目前人工蓄养有2岁以上的子二代中华鲟8000余尾。实验和实证表明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华鲟具备适应海洋生活的能力。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地球上存在已有1.4亿年历史,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它多数时间生活在大海中,到了性成熟的年龄后游回长江产卵。

  受人类活动影响,中华鲟洄游群体数量逐渐减少,近年已下降到百尾以下。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未发现自然产卵迹象。

  为了保护濒临灭绝的中华鲟,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利用野生中华鲟繁殖出了子一代,再利用子一代繁殖出了子二代,从而实现了全人工繁殖,摆脱了过去对野生中华鲟的依赖。

  对濒危动物进行放流增殖是国际通行做法。截至4月24日,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已开展了58次中华鲟放流活动,累计数量超过500万尾。不过,这些放流的中华鲟有多少能够到达长江入海口并不乐观。航运、水质、食物等,都是它们1800余公里的旅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

  

(责任编辑:连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