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出租车别只盯着最严新规

22.11.2014  19:31

  的士司机一年内发生两次劣质服务行为,或毒驾、醉驾的,“饭碗”将不保;出租车企业管不好车辆和司机,将被核减经营权。近日,武汉市交委客管处出台最严违规处罚措施,并从明年起执行。

  与“最严新规”相对应的,是宽松。前些天,武汉就宣布取消出租车经营权出让金,预计整体“减负”上亿元。而且,在12月份将召开出租车车价调整听证会。一严一松,应该说,管到了点子上。

  当前,出租车运营问题不少,拒载、绕道、拼客、加价,以及服务态度差。针对这些顽疾,以前也出台过不少“严规”,结果都没明显改善,经常是运动式的整治之后,“风继续吹”。

  另一方面,司机们也诸多抱怨。工作强度大、收入低、职业保障差。他们认为,服务质量不佳,当然是因为“收入低”。如果工作是高薪,工作也有尊严,谁愿意背着骂名开车?

  换句话说,他们眼中,这个“饭碗”并不值钱。“饭碗不保”,能有什么震慑力?反倒会加大从业人员的流动性,更难管理,而且多拉快跑、搞一单是一单的现象更严重。

  一个人这样工作是态度问题,如果这是一个普遍现象,那一定是某个环节,导致了这个结果。“饭碗不保”有威力的前提,就是说,这得是个“金饭碗”。不可能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

  一些城市将出租车当公共交通工具,严格管控价格,而物价的上涨,却又不断地稀释着这个饭碗的含金量。这也就意味着,政府要让利,要给出租车企业减免税费。更重要的是,将其视为公交行业,增加投入,提高司机们的待遇。提升运营价格,转嫁负担,并不是唯一途径。

  劣质服务只是表象,“最严新规”配以政府让利和价格调整,希望这个组合拳在短期内能产生良性效应。而从长远看,还是要根据行业属性,测算出租车对城市公共交通的份额和贡献,以及产生的社会效益,确定其公益地位和相应的财政投入。(吴双建)

(责任编辑 肖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