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田6岁女孩捐造血干细胞救哥哥:抽我的血多少都行
本报记者刘璇 通讯员王琛 张璟祎
“铭铭身体各项指标都恢复了正常。”昨天是湖北罗田县8岁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男孩方铭出移植仓第114天,电话中妈妈何丹的声音明显轻松了很多。电话里,隐约传来两个小孩子的疯闹声。“妈妈,哥哥刚才又欺负我了……”何丹安抚了女儿几句,她就笑着跑开了。“哥哥住院时,妹妹天天在家想;哥哥回来了,两个人又扯皮。”何丹嗔怪的话语中含着笑意。
去年9月20日,方铭成为武汉市儿童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第一例成功出仓的患儿。回忆在移植仓的48天,生活重新回到正轨的何丹心里盛满感动,“医生就是我们的守护天使,他们的日夜守护给了儿子第二次生命,也让我们觉得,这么长时间的坚持与努力都是值得的。”
挽救哥哥的希望落在妹妹身上
家住罗田胜利镇的何丹有一双可爱的儿女。2014年8月3日,一场突如其来的高烧让幸福戛然而止:6岁的儿子方铭在武汉儿童医院确诊患上“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医生告诉她,这是比白血病更凶险的血液肿瘤,5年存活率不到50%。救命的方法,是做造血干细胞移植。
丈夫方翔是一名厨师,月收入4000多元,30余万的巨额移植费用家里实在承担不起。万般无奈之下,两人一合计:妈妈陪着儿子做治疗,爸爸外出打工挣钱,钱攒够了再做移植。
有惊无险地闯过了一关又一关,但是因为身体免疫力过低,方铭频频感染,两年下来花费20多万。掏空了家底,还欠下一屁股外债。去年2月,方铭从每个月输次血缩短到10天输一次,血小板低到个位数,内脏随时会大出血要命。
干细胞移植迫在眉睫。全家人都去做了配型,但都没有配上。绝望中,方翔想到了年仅4岁的女儿方潇镅。忍痛抱着女儿做了配型,幸运的是10个点位竟然全部配上了。配型成功的报告,让方翔又喜又忧:喜的是,儿子的病终于有希望了,可是,女儿那么小,会不会对她的身体造成影响。家中的老人听说后一口回绝,“不能拿孙女的命换孙子的。”
血液科副主任熊昊的一番话打消了夫妻俩的顾虑:4岁的妹妹体重15公斤,只有哥哥的一半,但是妹妹造血功能正常,捐献没有问题,可以分成2次采集。
以往,要做移植只能去北京上海等地,外地费用更高。正在方翔一家犯难之际,熊昊告诉他们一个好消息:医院成立了全省首个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
去年8月2日,把儿子送进了移植仓。夫妻俩顶着老人反对的压力,悄悄把女儿带到了武汉。躺在病床上,方潇镅看着戴着口罩的医生吓得大哭起来,“妈妈,我没生病呀,为什么要打针?”看着哭得撕心裂肺的女儿,何丹一把搂过女儿,“宝贝,现在要用你的血去救哥哥,你愿意吗?”
方潇镅一听说能救哥哥,马上抹干眼泪:“抽吧,多少都行!我爱哥哥,我想他明天就回家。”这一句话,何丹和方翔都哭了。何丹说,女儿只有4岁,根本不懂什么是抽取造血干细胞,一想到她要承受那么大的痛苦,很心疼很心疼。
8月12日,方潇镅第一次抽取了造血干细胞。平时最怕打针的她自己撸起袖子,躺着一声没吭。打了动员剂后爱吐,镅镅就抱着玩具娃娃,吐一会昏睡一会。守在一旁的方翔看着乖巧的女儿,心疼得眼泪直掉。
5个半小时,全身血液在采干机里循环了20次,分离出85毫升救命干细胞。熊昊一算,不够用,还要再采一次。第二天,方潇镅又被抱进了采干室。“是不是哥哥用了我的血,明天就可以跟着我们回家了?”这是3个半小时里,镅镅问爸爸最多的话。这一次,又采了35毫升。
她悄悄地跟何丹咬耳朵:哥哥很快就好了,回家了你就只带我一个。妈妈的眼泪,刷地一下就下来了。抽取干细胞的整个过程,镅镅一直说自己“不痛”,可是细心的何丹发现,女儿下床上厕所走一点点路,额头上都会冒汗。
方翔告诉记者,妻子陪着儿子进了无菌仓,镅镅每天一睁眼,就闹着要去仓外看哥哥,她必须要踮起脚尖才能看见里面。她总问:“哥哥为什么还不出来?”“哥哥什么时候才能回家?”方翔说,在家的时候,哥哥总爱欺负她,每次都是她让着哥哥。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