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20.10.2017  17:34

来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高端、聚合、对话、原创、服务的核心理念,通过实施高端引领、优势集成、国际对话、源头创新、智库锻造等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引领,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武汉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2016年,学校以国家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契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列为学校首批建设的世界一流学科给予优先支持,并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建设。

学校集成哲学、法学、经济学、新闻学等多学科优势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协同创新研究,在国内开创“党内法规学”学科建设先河,培育建设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教育研究中心”“党内法规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并与湖北省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由汪信砚教授主编的《李达全集》填补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文本整理与研究的一项空白,由梅荣政教授任常务副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大辞典》和李斌雄教授著作《扎紧制度的笼子——全面从严治党视野下党内法规制度的重大发展》被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列为迎接党的十九大重点出版物。

 

加强学术队伍建设,为学科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自2013年以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新增选资深教授2人,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人、“青年长江学者”9人,引进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5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6人,形成一支引领学科发展的高端人才队伍。

学校在启动实施“文科基础学科振兴计划”“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和特色学术领域建设计划”的同时,以青年学术团队建设支撑学科可持续发展。自2009年在全国率先启动“人文社会科学‘70后’学者学术发展计划”以来,先后分4批共遴选、支持建设66支青年学术创新团队,学校现有的“青年长江学者”和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皆从这些青年学术创新团队中产生。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涵育精品项目成果

学校围绕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中华文化软实力提升、“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针对国家治理现代化、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等重大现实问题谋划重大课题,组织集体攻关。2013至2016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2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6项,重大科研立项数居全国高校前三位。2013至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经费总量达6.46亿元,较2009至2012年的科研经费总量增长84%。

学校大力弘扬优良学风,鼓励学者潜心研究,推动理论创新。2013年120周年校庆之际,集结103部学术精品,出版了《武汉大学百年名典》丛书。2013至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成果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38项,其中:陶德麟教授论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理解》、胡德坤教授主编的《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研究》、谭崇台教授主编的《发达国家发展初期与当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比较研究》、唐长孺教授(已故)著作《唐长孺文集》、周叶中教授著作《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法律机制研究》等77项成果荣获第六、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总数居全国高校第三名;郭齐勇教授论文《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现代化》、段德智教授著作《主体生存论——对“主体死亡论”之超越》等161项成果荣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总数居全省高校第一名。

此外,陶德麟教授等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若干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周叶中教授等的《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由之路》、邹薇教授等的《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理论与实证研究》3部专著入选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唐长孺教授主编的《吐鲁番出土文书》入选首届“全国推荐的优秀古籍整理图书”,冯天瑜教授著作《中国文化生成史》获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沈壮海教授主编的《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释讲》获中宣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陈伟教授主编的《秦简牍合集》、袁银传教授著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研究》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锻造珞珈智库方阵,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积极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形成了以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库为牵引,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校部共建研究平台、省级重点研究基地为骨干,各类学院(系)属研究机构为基础的科研机构组织体系,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发挥着“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由武汉大学牵头组建的“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入选国家“2011计划”)全程参与了钓鱼岛、南海维权斗争,核心成果在相关国家政策制定和外交斗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017年9月,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获批纳入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2015年被认定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围绕“国际法治与中国主权安全”“全球治理与国际民商新秩序”等问题,为有关部门参加国际谈判、实施WTO协定等国际条约、修改国内有关立法提供了大量咨询报告并得到采用,先后有十余人次代表国家参与国际谈判,发出了中国强音,维护了国家利益。

学校还通过培育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协同创新中心,梳理中华文化的生成发展、研究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中国语情监测和语言能力的新途径,为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献计献策。此外,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发展研究院等共建平台都成为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所倚重的重要智库。

 

深化学术交流对话,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

学校积极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2013年以来举办文科各类学术讲座、学术会议1000余场(其中高端学术讲座“珞珈讲坛”55场),营造了砥砺思想、交流学术的浓郁氛围。校内10余种学术期刊协同发展,《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经济评论》和《图书情报知识》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期刊资助计划”,《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入选“全国百强期刊”,已形成具有武大特色的文科学术期刊方阵。

为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学校大力实施“国际学术之伴计划”,与国外知名研究机构开展深度交流与合作;开展“海外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动态追踪”,推介外译学术成果,支持主办SSCI期刊《中国国际法论刊》,并陆续培育出刊《中国环境法学》《中国社会学对话》《简帛》《全球健康》等国际期刊,以武大文科学者学术思想传播为主体内容的“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海外学术周”分别于2014年、201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举办,取得了良好的国际反响。2015年以来,我校ESI社会科学总论持续保持在前1%,并在全球进入前1%高校中的位次不断提升。

党的十九大揭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将围绕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彰显优势特色、增强竞争实力、提升国际影响,努力打造“武大风格”“珞珈气派”,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贡献“武大力量”。

(编辑:付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