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安置有喜有忧 没了田地日子如何才踏实?

31.03.2015  18:09

  湖北日报讯(记者 胡汉昌 周芳 廖志慧)失地农民,开发区发展过程中一个绕不开的群体。

  对开发区的态度,他们心存纠结:“希望开发,希望发展,又担心没了土地,靠什么生存?

  从洗脚离田,到赴外打工,最终回流社区,许多“原住民”正在经历从农民到居民的角色转换。

  拆迁户安置进度不一,就业难

  “为支持开发区建设,我家房子去年底拆了,有一部分安置房已经建好,还有一部分正在建。”葛店开发区张铁村6组组长刘友余说,全家8口人目前暂时在外租住,一年租金5000元。

  采访中,失地农民的安置有喜也有忧。

  安置滞后是主要问题之一。在一省级开发区,失地农民安置呈现两幅图景:拆迁工作开展得早的,自家还没拆,安置房就已建好;后期拆迁的却没赶上好政策,房子已经拆了,安置房却还未开建,农民只好在外租房暂住,带来生活不便。“人过三十不学艺。我只想选个类似的工作干,不想再学其他的技能。”一国家级开发区村民李湘翠说,土地被征用后,她就应聘到一家企业做仓管,后来企业撤销仓库,她也随之失业。

  和她一样,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后,对生活前景彷徨、焦虑,甚至失去信心,“低报酬的辅助岗位不愿干,高薪酬的岗位干不来。

  有的农民还反映,按现行的养老保障发放标准,农民还需要支付一定数量的投保额,有经济负担。“希望生活有保障,还希望文化生活丰富。”李湘翠说,村里也有人拿到补偿金后,拿去赌博,“坐吃山空,日子怎么过下去呢?

  失地不失业,生活才能有保障

  单一性货币安置,能否提供一个稳定无忧晚年的生活?

  工作,仍是失地农民最关心的事。

  78岁的樊海功是东津新区肖营村村民,这两天,他正忙着给内环东线绿化带内新栽的树苗浇水。

  过去,家里的四亩地,他和老伴一年忙到头,收入不到4000元。现在,光他一人每天就能挣80块钱,与原来种地相比,收入高了不少,还很稳定。

  在肖营村,像樊海功一样在内环线东津段从事栽树、浇水、保洁工作的村民有近百人。他们的身份不仅是肖营村的村民,也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襄阳津纬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的员工。

  两年前,村里组建的这家公司,主要承揽土方开挖、围墙施工、建筑原材料供应等工程,仅去年一年,就为村里挣回100多万元。

  目前,东津新区内有23个村都有了村集体所属的公司,在有序参与新区建设的同时,也让失地农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葛店开发区按市场化模式成立股份制新市民公司,完善开发区的配套服务,主要经营开发区配套服务、小型土石方和土建工程施工等。农民何玉香在保洁部工作,每月可领1360元的工资,加上养老金,一共能领到1600元。“比以前种田好多了。

  葛店开发区介绍,新市民公司把失地农民组织起来,不仅促进失地农民向产业工人有序转变,还解决了开发区“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的矛盾。公司成立以来,累计培训856人,推荐就业606人,直接安置就业526人。

  然而,在发展相对滞后的开发区,就业岗位缺乏,仍有不少农民无田可种、无事可做,仅靠补偿金过日子。

  养老有保险,日子才能有盼头

  61岁的汪忠伏是荆州开发区联合街办竺桥村村民,2013年,为支持开发区建设,他的大部分责任田被征用。

  幸运的是,按开发区启动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他和老伴只要再缴纳1.2万元的入保金,以后每人每月就能拿到一份500块钱左右的固定“工资”,两年时间投保资金就能回笼,以后的生活有了保障。

  自2008年率先启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后,荆州开发区筹集资金1.01亿元,稳步推进被征地农民参保工作。截至2014年底,共组织7500多名被征地农民参保。基本生活保障费按荆州最高标准每人每月468元按时足额发放,去年已累计发放950万元。“祖祖辈辈都住在农村,这是我们的根,说搬就搬怎么行?”回想起曾经的担忧和抱怨,搬进葛店开发区大湾社区5年的胡志强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你看,这哪里像农村?比城市社区还好!”社区内,整齐划一的住宅楼与城市社区并无二致,超市、幼儿园、公交车等配套设施齐全。最让胡志强欣慰的是,曾经的邻居都住在附近,有什么活动,大家还可以一起热闹热闹。

  2013年底开始,葛店开发区采取盈利分红的方式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待遇由原来的每月55元提高到240元。下一步,还将争取提高到每月400元。

  襄阳东津新区对农户搬迁实施“一住+一租”、“股权+养老”政策,最大限度地为失地农民增加财产性、工资性、保障性收入。“一住+一租”,一般家庭搬迁后,可以还两套及以上的住房,起码一套用于自住,一套用于出租;“股权+养老”,农民退地变为市民之后,按人均10平方米的标准拥有村集体商业门面的股权,同时按自愿原则入股村集体经济实体;农民全员进入社保统筹养老,保费由政府和村集体负担大部分。

  这些好的探索,如何推广开来?值得相关部门关注。

(责任编辑 肖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