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石家河遗址考古项目成功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5.04.2017  00:13
最后一张了
  • 最后一张
  •   4月12日,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京揭晓,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发掘的天门石家河遗址考古项目成功入选。我省考古项目实现该奖项“四连冠”,也是我省近6年来继叶家山(2011年)、文峰塔(2013年)、郭家庙(2014年)、铜绿山(2015年)后第五次荣获这一中国考古界最高奖项,充分展示了我省作为考古强省的雄厚实力,对于提升湖北文化竞争力和文化话语权,推动长江中游文明化进程和中华文明起源重大课题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省文化厅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文物保护事业中的作用,实施了“大课题引领战略”,围绕长江中游文明化进程和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楚文化源流、曾文化、长江流域矿冶考古等课题开展联合攻关,配合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对包括石家河、盘龙城、铜绿山、屈家岭等遗址在内的一批遗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为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贡献湖北力量。

      石家河遗址是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时期(距今5100-3900年)长江中游地区最大的城址和聚落群,同时有线索表明这里也是龙山时代(距今5000-4000年)整个长江流域面积最大的遗址,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199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大遗址保护“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专项规划。自2014年始,省文物局组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持续对其进行了系统考古发掘,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在遗址中心部位的谭家岭,发现了油子岭文化时期(距今5900-5100年)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的城址,是迄今所知长江中游地区早于屈家岭的城址中面积最大的,表明石家河遗址在长达1200年的时间里一直是长江中游地区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核心地点,没有之一。考古发现的大型城址、建筑基址、祭祀遗迹、刻划符号、陶塑艺术品和玉器等,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见证。尤其在国家文明形成的关键期(距今4200-3900年),形成了一个文化高地,其高度发达的玉器,代表同时期东亚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玉凤、虎、神秘人像等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对推动国家文明的最终形成影响深远,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史上有着突出重要的支撑地位。

      石家河遗址的考古研究、保护利用,得到国家文物局和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今年2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省文化厅厅长雷文洁专程到石家河遗址调研。目前,省文化厅、省文物局已与天门市政府联合启动“三年行动计划”,将进一步加强考古发掘与研究,为建设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提供学术支撑和技术指导,同时,加强公众考古普及,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