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监测数据造假重视背后的真问题
湖北日报讯 张松超 黄春景
空气采样器本是实时监测空气质量的,作为国家直管的长安区监测站,不经允许任何人不得入内。然而,西安市环保局长安分局主要官员出于自身政绩考量,偷配钥匙并记住密码,用棉纱堵塞采样器,致使数据异常,引起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注意。(10月25日《华商报》)
关于治理大气污染,有些地方官员的做法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前面有关停饭店、硬化路面的,现在更直接,索性在空气采样器上做文章。这种公然造假的行为,实在是让人愤怒,因为这不仅对大气污染治理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效果,反倒会影响相关部门对真实情况的掌握,对整个环境问题的治理,也完全是有害无益的。针对这一事件,我们不得不去反思当下的大气污染治理,到底是在哪一环节出了问题,到底还有多少地方官员会在监测数据上做文章,我们恐怕不得而知。
从报道来看,之所以要堵塞采样器,不外乎有两种考量:一者,政府部门对环境末位的官员有处罚要求,为了逃避处罚,就有可能在数据上做文章;再者,即便是堵塞采样器,其造成的后果极难界定,就更使得有些官员有恃无恐。目前的大气污染现状确实很严峻,但这也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把大气污染的治理成效当成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固然很有必要,但检验该工作的成效,是否还需要多一些纵向对比,而不是笼统地对末位官员进行处罚?
僵化的考核标准,就有可能会倒逼造假,那么这种考核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就需要再次进行审视。表面上看,这是一起环境数据造假案例,实际上背后映射出的仍是畸形的政绩观。比起末位处罚的严重性,数据造假所要付出的成本要小得多,在此考量下进行监测造假,恐怕也就不足为奇了。今年1至8月,全国各级环境执法机构共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环境犯罪的案件1172起,同比上升14%。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已到了恣意妄为的地步。当造假从“偷排”转为“偷数字”,这种对在线监测数据动手脚的每个动作,急需重拳严打,以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
数据造假会给监测工作带来困扰,而政绩造假扭曲的不仅是真实数据,其背后还隐藏着一条深不可测的利益链,导演着“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歪风邪气。当务之急,亟须将数据造假纳入官员的考核机制,重新修订一套与之匹配的考评标准,只有从制度上加以完善,及时打上有效的补丁,才能谨防数据造假继续泛滥。此外,还应制定更科学更有弹性的考核标准,让地方主政者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不必造假,才能倒逼他们把治污的智慧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