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划片会改出什么结果来?

22.02.2016  12:42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采取多校划片。这是教育部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出实施多校划片。

买了好的学区房,就有好学校上——说真的,这对于教育均衡而言,本身就是件很“打脸”的事。因为说到底,这还是拼货币能力的择校行为。当年靠人情与关系择校,而今靠学区房择校,规则由暗到明,仅是“相对公平”;而对于穷孩子们来说,面对优质学校资源,依然只能望“校”兴叹。

最典型的例子在北京:2014年西单附近的文昌胡同一间面积仅有10平方米的民宅,售价高达340万元,单价34万元/平方米,只因其对口着北京最好小学之一的实验二小。放眼望去,全国各大城市,行情基本一样。在楼市风向看跌的时候,只有地方上的优质学区房,保值增值、一路猛涨。

多校划片的意思,就是让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小学初中,让买了学区房的家庭也不确定到底能上哪个学校。据说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为学区房降温,把就近入学落到实处。但仔细推敲下来,一则买了优质学校附近的学区房,起码“可能”上到优质学校,但若是不买,连这种可能性都不存在。二则,靠学区房择校已经成为明规则,若是突然多校划片,对于倾家荡产购买优质学区房的家长来说,公平性有欠考虑;而对于开发商白纸黑字的承诺来说,恐怕也要面临不小的法律风险。

这当然不是说多校划片是个坏主意。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一校划片还是多校划片,说到底跟教育均衡并不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基础教育是“参差不齐”的,那么,附着在优质校区上的市场资源,必然是待价而沽、价高者得。这些年,少数地方部门正是“深谙”这个道理,甚至以搬迁百年名校的手腕,为地产格局排布背书或发力。这样的故事,并不算新鲜。

古有“孟母三迁”,今有家长砸锅卖铁买学区房,不过是情同此心、心同此理。解决择校的纠结,还是那句老话,“超级牛校”如果不能祛除牛气,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能均等与均衡,最后的结果,还是逼着“眼睛雪亮”的家长八仙过海、耗尽元气。

哪个地方的学区房越疯狂,越说明哪个地方教育均衡积重难返。多校划片是治标之策,终究难解教育均衡的难题。要让就近入学不至于沦为长袖善舞,不如把好教师好校长先分流出去,然后是地方教育资源配置的时候,多些雪中送炭、少些锦上添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