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大学者〗夏东升:“远见决定未来,细节决定成败!”

20.06.2014  13:14

      夏东升,男,教授,中国致公党员。武汉纺织大学环境工程学院院长,纺织印染清洁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6项。一直从事纺织印染废水处理技术及设备研究工作。现阶段主要从事催化氧化水处理技术及低成本生化水处理技术方向的研究,该技术现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并建立了工程示范,实现了工业化,成功应用于高温印染废水处理,预期可应用高温废水的处理及高热能源的回收及利用,极具经济效益前景。
 

立足需求,找准研究方向

      “纺织印染行业是一个漂在水上的行业。”采访伊始,夏教授便这样形象地介绍道,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纺织、印染成为城镇工业用水大户,也是污染大户,排污量比较大。但众所周知,中国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干旱缺水严重;加上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日趋严重的水质性污染导致大量的水不能使用,这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使得我国可供纺织印染行业使用的水量不是很多,印染行业在水量的需求上出现了“供给不平衡”的状况。
      “纺织印染厂污水的特点是水量大,组成复杂多变,污染程度高。因此它的危害性很大,处理起来有一定难度。”十几年前,纺织印染行业在废水处理这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也正是基于这一迫切的社会及技术层面的需求,夏教授于2001年开始参与并从事到纺织印染废水处理技术及设备研究工作中。这其间,他先后主持了多个国家863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夏教授主持微波无极紫外光催化氧化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工作中各个关键部分的建立、优化及工业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纺织印染高温废水处理回用技术,双催化氧化水处理技术研究等工程技术开发工作。该技术现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并建立了工程示范,实现了工业化,成功应用于高温印染废水处理,可应用高温废水的处理及高热能源的回收及利用,极具经济效益前景。
      谈及自身所获得的丰硕成果,夏教授总结说,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他一直按照社会需要及技术层面的需求来选择科学研究方向,力图让科研能够服务社会、造福人民,解决国家经济建设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能够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坚持多年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特别是当你所做的工作能够为社会所用,得到社会的认可,你便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创造了社会价值。”

“技术派”的奇妙体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学生时代,夏教授非常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但是我和大家一样,一开始并没意识到我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有何用处,当我毕业后走进工厂,我才发现,原来我在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是可以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那段体验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二次学习、二次提升,它让我把在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真正结合起来,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一段非常奇妙的体验!”毕业后的这段实践经历,让夏教授把在学校学习到的“碎片化知识”进行了整合,实现了理论知识的“鲜活化”。也正是基于他的这段“奇妙体验”,夏教授开始逐渐形成了自己科研方式——将科研方向着眼于现实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采访中,夏教授屡次强调实践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他建议我们一是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社会发展需求办事,这样我们的学科才能具有生命力;二是主张运用实践来检验科学成果等。这些观点始终贯穿在他的访谈中。这种独特的科研方式使得他逐渐成为新一代科研学者中的中流砥柱,也让跟随他的学生们受益匪浅,学生们都乐于称呼他为“技术派”。
      “每次想到什么好的idea,夏教授最先要我们考虑清楚它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并会叫我们通过试验的方式去反复检验这种可操作性。”夏教授研究团队的学生如是说。“他常说我们是技术派,做实验不是光靠灵感和感觉,一定要具备可操作性。”
      同时,夏教授也十分注重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记得在带领研究生做研究的时候,我问他们阀门是怎样的,他们可以条条是道说出根据用途可以将阀门分成哪些类别,根据压力分成哪些类别,但他们却不知道阀门具体是什么样子,具体应该怎样去操作,这让我产生了让他们去工程现场的想法。”夏教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升华理论知识”,他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将理论和实践相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效地运用理论,“在运用中找到规律,在摸索中寻找技巧。”切实解决理论与实践不对接的问题。

立足细节,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远见决定未来,细节决定成败。每个人都想尽快在自己的领域做出成绩,然而每个行业都有它的特点,都有自己的专业细分和技术深度,这需要我们科研人员付出巨大的投入和努力。没有脚踏实地的精神,一步一步去努力付出,试图以搞大发现的方式来获得成功是不会奏效的。”夏教授结合自身经历跟我们分享了几条经验,一是要立足当下现实需求,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及资历,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地走,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好”。二是要注重“细节”,科学研究的每一道程序都容不得半点马虎。不管什么时候,夏教授都将“脚踏实地”四个字牢记在心。笔者发现,哪怕是这次采访工作,夏教授都认真仔细地做准备了好几页稿件。
      在学生培养方面,夏教授也有自己独到的一套理论。“本科生是被我们扶着走;研究生是被我们带着走,跟老师做同一个研究课题,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看文献,搞研究;而博士生则是要放手让他自己走,导师只告诉他一个大的研究范围。”他认为,学生的本科阶段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要像“扎马步”般夯实基础,扎扎实实地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硕士生阶段则是要把前期学到的知识应用起来,形成一套研究新问题的方法;而博士阶段则是要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做出新的东西出来。他拿起身边的瓶子边摇边幽默地说道:“你别小看这摇个瓶子,在我们的试验中,本科生是遵照试验说明来摇,而硕士生则会加入自己的想法,他摇的不是瓶子而是idea。”夏教授认为,科学研究的过程,和学生的学习阶段一样,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都应当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和任务,一个脚印跟着一个脚印,勤勤恳恳向前迈进,才能够最终做出成就。

善抓关键、搭好团队,培养问题意识

      “什么是科研?科研就是解决生产需要、社会变革和学问发展所产生的实际问题。”夏教授指出,问题是永远存在并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的,关键在于你如何发现他,寻找问题“是一件很大的本事”,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具备问题意识。“问题的来源不外乎是几个方面:一个是从国家、社会的需要中提炼出来的,一个是从学科的发展中提炼出来的。至于你做什么样的课题,还要考虑学校的设备资金、资源条件、自身的学科背景及专业特长。”
      既然有问题存在,就得去想办法解决它,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对问题重新认识的过程。“你觉得自己有很多不懂的东西,那你就是很有学问;你觉得什么东西都懂,你大概是没有学问的。”
      夏教授带领他的团队,依托学校纺织专业的特色和背景,着眼于纺织行业,通过多年的努力,逐渐形成了能够与国内985、211高校科研团队相抗衡的强大科研力量,“没有人能够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去完成一个项目,所以我们要学会搭好团队,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团结在一起,共同发展,以合作促发展。”夏教授笑着说道,“在科研过程中,我们要善于争取、运用来自各方面的资源和项目支持,这也是一种技能”,这项“技能”被他称作是“一个科研人必备的能力”,只有不断地锻炼和提升这种能力,才能克服学校资源不足的局限性,使得科研能够有效开展下去,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此外,他也希望在国家导向方面能有一个更合理的高校教师考评机制,能够将考核的重点放在研究成果的“质”而非“量”上,能够更多地考虑研究成果能否服务社会,能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能否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一份份沉甸甸的研究成果背后,是夏教授日夜专注科研的忙碌身影,作为一位年轻的70后科研学者,夏东升教授将在环境工程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不断探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