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壤塘 撞见罕见一幕意外邂逅曾克寺

25.04.2016  13:40

四川阿坝州壤塘,地处藏区腹地,与四川甘孜州色达县紧邻。这里是康巴、嘉绒、安多藏区结合部,山高路远,很少被旅行者涉足。正因为如此,这里的草原、林海、湿地、峡谷乃至寺庙,几乎原生态。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几个小伙伴在丹巴逗留数日后,商量着取道金川,到达壤塘。此次自驾阿坝州,起始点是金川马奈乡。路线是金川—壤塘—阿坝—红原—小金—成都,全程大约1200公里,历时5天。

这是我们进入川西高原藏区腹地的第一天。

应了很多川西高原自驾者的一致感叹:你一旦进入了藏区,最好的风景不一定在你计划中的目地的。因为,藏区很多的人和物,并不在目的地的攻略或游记里。这些人和物,随着你来对了时间,恰巧光影又给力,他们貌似惊鸿一瞥,随时出现在你车窗前,如果你有所发现,你需要做的,就是就近安全停车。当然,熟视无睹,另当别论。

我们去壤塘,原本只是想到《格萨尔王传》中的神山之一的香拉东吉圣山看一眼,实际目标是阿坝县。

此行的小伙伴们一年当中很多节假日都在藏区晃来晃去,对玛尼石几乎司空见惯。单独个人或者两三人在一块儿制作玛尼石也比较常见,但驱车行至壤塘吾伊乡公路边时,陡见一群信众在公路边集体用钉锤把鹅卵石凿制成玛尼石,这样的场景非常罕见!自然,我们停车了。

“玛尼”来自梵文佛经《六字真言经》“唵嘛呢叭咪哞”的简称。因在石头上刻有“玛尼”而称“玛尼石”。玛尼堆最初称曼扎,意为曼陀罗,是由大小不等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各种吉祥图案的石头或鹅卵石集垒起来的、具有灵气的石堆。当然,也有不刻任何图纹的各种小石块堆成的石堆,当地人也称它们是“玛尼堆”。

藏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浩如烟海的玛尼石刻品,凡人迹所至,随处可见,它是藏族刻在石头上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

这些信众说,在鹅卵石上用尖锐的钉锤一锤一锤凿,考验的是耐心、细心很恒心。把一个一般大小的鹅卵石变成玛尼石,从描图到雕刻完毕,一般需要三五天时间。他们每日雕刻这些玛尼石,都是带着虔诚的心,自发而为,没有工钱的,刻好的玛尼石就放在这里,由信民们自有拿取。

看到这玛尼石锤凿的现场,俺终于相信小时候学课文,“只要有恒心,铁棒磨成针”说的是真的。

四川阿坝州壤塘杜柯河畔省道公路旁,一大片形状各异的鹅卵石,在一群信众每日叮叮当当的锤凿中,变成了藏区不可或缺的信仰标志。

小时候学课文,对“只要有恒心,铁棒磨成针”老是半信半疑:那能成么?这鹅卵石多坚硬啊,不也在他们一凿一凿的努力下,变成了心中所想吗?

藏人磕长头朝拜,与这一凿一凿雕刻玛尼石,都是异曲同工,表现一颗虔诚的心。

原来,她是陪奶奶在此间锤凿玛尼石的。娃娃为啥不上幼儿园?她奶奶只是笑笑。我心里陡然明白了——我们曾在在马尔康松岗镇逗留,知道镇上出钱办了一个幼儿园,藏民娃娃一月只需要缴纳30元钱还包午饭,但只送来了6个小孩……

一笔一划,都是他们对信仰的坚定执着。

一锤一凿,她们不是无聊打发时光,而是像心中那个信仰表达着虔诚。

小胖伙伴尝试了一下锤凿,连凿了10几下,那鹅卵石上居然没留下任何痕迹。看来,把鹅卵石变成玛尼石,不仅要有恒心和决心,更多的,这还是一门技术活。

这些藏民很友善,与他们交谈,有问必答。

之前对这里所谓的曾克寺一无所知,是路边这些锤凿玛尼石的藏民让我们止住了脚步。与这些藏民简单交谈,才知附近有一个号称“眼睛中的寺庙”。藏民们说,他叫曾克寺,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在藏区远近闻名。之所以称它是“眼睛中的寺庙”,是因为它位置很巧,四周山势和蓝天交织起来,远远的看上去,很像眼睛。

其实,它不在眼睛上,在路边,路过就不会错过。在这个寺庙,我们与一些僧人交谈,方知这个寺庙最出名的有三样东西。一是这里三座高50米的米勒塔,整个藏区只有两处,这是其中之一。二是寺庙周围有1108座高低大小形状各异的彩塔。三是庙里供佛有15000多尊如来、观世音等菩萨,他们高的高达数米,矮的只有几寸,堪称方圆一带藏传佛教噶举派一绝。

僧人们说,壤塘藏民信奉藏传佛教主要为觉囊、宁玛、噶举三个教派。噶举,意为口传,重视密法修习,而密法修习,则靠师父或者师兄口耳传授,有点类似武俠小说各门派内功心法或秘诀传授。

在那片很大的玛尼石锤凿现场的马路对面山上,坐落着鳞次栉比的藏族民居。这些民居与之前我们在丹巴看到的嘉绒藏楼除了颜色有点相近外,其式样有很大的不同。这里的民居都是一座长方形的房子,一律平顶。

在往前走几步,就看见与民居毗邻的、两个很高大、带着金灿灿顶子的“碉楼”——后来与僧人们交谈才得知,这不是在嘉绒藏区看惯的碉楼,虽然也是石头砌成的,但这是米勒塔。

僧人说,这米勒塔内部很大,石墙从下到顶是两面开窗,内有螺旋式木梯上下相通,可直达金顶,塔身呈四角形。塔高九层象征九阶大乘或九乘经论,六道门象征六度,八扇窗户象征八尊圆满佛,金顶象征法身。

这是不远处另外两座并列的米勒塔。僧人们说,这三座米勒塔都相当于佛像展览馆,塔里面陈列着各种佛像,有壁画、唐卡画和大量的经书。

循着上图的烟雾,原来有小僧人在这里煨桑。这煨桑的地方与嘉绒藏区的煨桑炉相比,得确显得非常原始。

僧人说,曾克寺全年活动日集中在2月、10月。平时,米勒塔没有开放。我们来的时间不对,也就无缘进去一观。等烟雾散去,真真切切看看这塔的外观,也算不虚此行。这塔50多米高,镜头拿不下来,只能先看看上半截。

米勒塔的下半截。数数窗户,的确9层。藏族人把“九”视为吉祥数字,认为天有九重,地也有九层,因而崇九之风表现在建筑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

曾克寺属于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亦称“色木卡尔”,又称“碉房”(意为“公子的塔”),系尼生喇嘛于1954年创建,寺名源于噶举派创始人马尔巴米拉在西藏所建“曾克寺”而名,面积约2500余平方米。这是寺庙管委会所在地。

处在半山腰的寺庙主院一角。

寺院四周,排列高两米多的塔子有100多座。这是矗立在公路边的部分。

在公路边白塔后边,还有很多高高矮矮的看上去比较旧的塔子。

小僧侣们对我们拍视频很感兴趣。

已经晚饭时间点了,看僧侣做菜做饭,蛮有兴趣。

他们的菜就是土豆和莲花白,以及辣椒面。

这一大锅饭,得多少人吃啊。呵呵

看来,常在这里的僧侣有20多人呢,怪不得要煮辣么一大锅白米饭。呵呵。僧侣们要开饭了,我们也得走了。再见,曾克寺,我们还会再来。

告别了曾克寺的僧侣们,我们赶到了壤塘县城,就住在这酒店。壤塘县城建在壤柯镇,海拔3320米,整个县城非常袖珍,就一长形"回"字状。该县6800多平方公里,只有4.3万人,80%以上是藏民。全县地广人稀到什么程度?县城每平方公里只有11人还不到!即使这样,它已经是全县人口密度最高、人口流动最大地区!得确,这是四川阿坝州最偏远的小县。壤塘因为山高路远,村村寨寨各自抱团,他们不仅与外面世界,即使与外村沟通也很少,因而形成了“一沟一寨一语”独特现象。他们各自方言不同,基本不能交流,但有一样是相同的,那就是都使用相同书写习惯和语法的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