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到户 塘堰盈盈——看夷陵区破解农村管水用水难题

04.02.2016  13:33

  农村有句俗语“公牛瘦,公堰漏”,意指共用的塘堰无人管理,易渗漏破损。1月23日,记者冒雪来到宜昌夷陵区鸦鹊岭镇,看到处处塘堰碧水充盈,泵站修整一新,水泥沟渠像毛细血管连通各片农田。“再也不用望天收了。”望着盛满清水的塘堰,村支书张廷权感叹道。

  变化,得从夷陵区试点的“五小水利”产权制度改革说起。

  分水:农民视水如存款

  梅店村地处丘陵,全村有堰塘404口、末级渠系125条、泵站3座。这么好的水利条件,种地怎么还会“望天收”?

  张廷权解释,这些设施建于上世纪中叶,年久失修,完好率不到一半。“设施产权属于村集体,农民都不愿出钱出力去管。”张廷权说,“被逼得没法子,村集体组织大家‘分水’。

  2012年,夷陵区启动“五小水利”产权制度改革。梅店村以承包的形式,水利设施一人用一人管的由单户承包,多人用无人管的公开竞标确定承包人。承包户负责水利设施的维修、蓄水。其他农户有偿用水,如每棵橘树交灌溉费1元。

  分水的核心在于“三权分立”。所有权属村集体,经营权属承包户,受益权通过有偿购买的形式,由村民共享。

  目前,夷陵区共签订小型水利设施承包合同11万份,颁发承包经营权证7394本,实现小型水利设施水权发证全覆盖。农民拿到承包经营权证后,把水当成自家存款一样珍惜。张廷权说:“现在逢下雨,农民不往家里跑而往雨中跑,纷纷出去挖沟引水。

  建设:自建自管蓄水大增

  梅店村一组杨明华指着一堰清水说:“过了春节就要准备春耕了,看着满满一堰水,心里踏实。”前年,杨明华自己投资2000元,政府补助5000元,对堰塘清淤整修,容量从1000立方米增加到3000立方米。“分水”解决了谁来管的问题,那么水利设施谁来建呢?

  2014年,夷陵区投资200万元,在梅店村进行小型水利由农民“自建自管”试点。杨明华说:“一直想修堰塘,但缺资金,这次政府给了补助,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高峰期全村每天投入劳力近200人。

  政府投入撬动农民投资97.18万元。夷陵区水利水电局副局长田邦柱说:“经社会机构评估,我们用200万资金完成的工作量,如果通过政府招标、工程队兴建,需投入547.6万元。资金效益被放大2.7倍。

  张廷权说:“农民自建自管,不仅节约了成本,还提高了建设进度。”整堰修塘变成了“自家事”,很多村民主动砍掉影响施工机械通行的柑橘树,指引施工车辆通过正在灌浆的稻田。

  施工质量如何保证?田邦柱介绍,水利部门统一制定质量标准,明确维修方案,现场指导,每条沟渠统一放线,泵站请电力部门指导施工,不符合质量标准一律返工。

  两个月后,试点工程全部完工并验收合格,200万元补助金打到了农户卡上。全村直接增加有效蓄水200万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积2000亩。

  受益:满堰清水润泽乡村

  梅店村的经验在夷陵区推广。记者来到鸦鹊岭镇金和村,看到沟渠的坡面都进行了绿化,堰塘里的水清澈见底。村书记祝道明说:“以前沟沟塘堰里垃圾不少,现在见不到了,都成了钓鱼休闲的好地方。

  每口堰塘都贴着“身份证”:容量、灌溉面积、管护人。七组陈功祥将一口1000立方米的堰塘扩建到9000立方米。除去政府补助,他挖堰塘花了1.6万元。养鱼、收取水费等,一年增收1万多元,两年就可收回成本。

  陈功祥回忆,2013年夏季大旱,一个月没下雨,9亩橘子减产损失了1.5万元,1亩油菜绝收。“那时要是搞自建自管了,我就不会损失这么大。

  标准化修建的水泥沟渠,渗漏蒸发减少。堰塘积蓄雨水,灌溉保证率提高到85%。田邦柱说:“下一步,将探索水权流转交易。”(吴擒虎 朱永杰 陈双顶)

湖北举办线上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
7月25日至26日,为持续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省档案系统抓好国家档案局对湖北档案工作监督检查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湖北省档案局依托中国知网以线上方式举办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省内外档案工作者4.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