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今年将就垃圾分类立法,明年年底实现单位全覆盖

31.07.2019  18:51

青山区钢都花园123街坊,垃圾分类分拣员在检查厨余垃圾。

  “背街小巷环境怎么整治?”“城市管理如何实现智慧化?”30日下午,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对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品质形象”工作情况进行专题询问。12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直奔主题,就群众关心热点问题积极发问,市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接受问询,一一作答。
  推行“精致环卫”,将公共厕所打造成无异味可观赏的景观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左绍斌提问:今年,我市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着总体水平不高、背街小巷问题较多等现象。下一步,如何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全覆盖?
  市城管执法委相关负责人回答,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向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延伸,是我市当前重要任务。市城管执法委将实施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计划,相关工作包括:着力推行“精致环卫”,全力开展垃圾分类,确保街净巷洁,将公共厕所打造成无异味可观赏性的人文景观;树立“大城共治”理念,加强部门联动,充分发动市民群众开展“清洁家园”活动,创新门前三包责任制,认真落实“民有所呼、我必有应”各项措施,形成全民“共治共管共享”的氛围;此外,还要加快出台相关的规章制度,强化人性化执法等。
  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明年年底实现单位全覆盖
  “武汉作为全国46个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如何全面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孙天文提问。
  市城管执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2017年12月,武汉市就出台了生活垃圾分类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到2020年底,生活垃圾分类应达到所有单位全覆盖、社区和村湾覆盖率85%,目前,我市单位生活垃圾分类率已经达35.5%,社区达27%。
  下一步,我市相关重点工作有:强化宣传与法治保障,力争相关规章今年内出台,做到垃圾分类有法可依;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引导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带头,总结好模式、好经验在全市推广,真正让垃圾分类家家响应、人人动手;推进垃圾生化处理,实现从源头减量;提升清运体系,坚决杜绝先分后混、混装混运混处理的问题;全面提标垃圾处理厂设施,真正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从而达到垃圾分类最佳效果。
  老旧社区改造,“一小区一规划,一门栋一方案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王弘岗提问,老旧社区改造试点工作已启动,相关工作如何从试点向全市推广,彻底解决老旧社区综合环境差、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
  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回答,我市已开展的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印发了工作方案、建立了工作机制和项目库,已将315个老旧小区纳入了改造的项目库。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已有15个小区完成了改造工作。下一步,该局将继续把改造工作落实落细: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改造,按照“一小区一规划、一门栋一方案”精准改造,确保改造有效果;保障改造资金,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以“政府出一点、社会出一点、居民出一点”方式形成资金保障等。
  完善城市慢行系统,保证每一个轨道交通站点周边配备出行系统
  “当前,全市缺少完整的、连续的、平顺的非机动车道,容易出现人车争行、抢道现象”,市人大代表黄经南提问,如何在规划、建设等层面有效有序引导车流、人流?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回答,目前,我市确实存在自行车道空间不足、骑行不畅等问题,城市慢行系统的安全性、连续性等有待提升。我市近年编制完成城市慢行系统相关规划,力保慢行系统的规模和空间只增不减,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绿色出行方式分担率提升至80%,其中自行车的方式不低于20%,加大轨道站点边共享单车配备。
  我市将深入实施公园绿地联通工程,将滨江滨湖空间向居民的活动核心空间延伸,做好轨道交通周边衔接工程,保证每一个轨道交通站点周边500米的区域内合理规划出行系统;保证慢行道良好的运行状态,在设计中注重街道整体设计,依据用地功能、道路等级等控制步行道宽度、高度等,以加装零高差的路缘石等手段,保证慢行道的连续性和舒适性,从而保证人车各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