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的监利之变

03.04.2015  18:02

  中新网湖北新闻4月3日电 (邹海滨 吴启明)“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过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权,将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简单地说,就是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监利的现代农业风生水起、育秧工厂风起云涌、土地流转的景色风光旖旎。”监利县委常委胥金普高兴地对笔者说。

  监利县是一个外出打工大县,70%的精壮劳力外出打工,他们的土地原来主要是转租给兄弟或邻居耕种,每亩只有200到300元的收入,甚至在亲人间流转不要钱。如今,随着该县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土地已经成为农民的“钱袋子”、成为合作社的“香饽饽”。外出农户的土地基本上全部流转给合作社,价格是每亩680元到780元不等。2003年至2004年,时任省委书记俞正声八下监利的时候,监利还是一个农业大县、水患大县、粮食大县和财政穷县,10多年来,该县紧紧抓住发展现代农业的“牛鼻子”,从“三农”困境中突围,如今已经走上了农业强(现代农业发展“风景这边独好”)、农村美(“三边三化、绿满监利”人人点赞)、农民富(生活方式改变、幸福指数提高)的发展路子。

  土地流转的嬗变,就是监利三农发展路程的最好印证。

  福娃集团副总方冰介绍,“农民自己种粮食,需要种子、化肥、农药和人力,每亩田纯收入也就600至800元,而且还要承担自然灾害风险;而农民将土地流转给福娃,企业每亩田给农民租金就是780元,一年的租金就是原来一年的收入。不仅如此,他们另外还可以在福娃打工,一年下来人平三万多元。不仅就近就地就业增加了收入,还照顾了老人和小孩。

  农民刚刚开始土地流转时,当时的政策还不明朗,政府和企业畏手畏脚,并且农民的观念还一时难以转变,工作难度大。通过近两年的摸索,许多农民看到了土地规模经营的长远效益,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鼓励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出台,企业开始了大步迈进。“当年毛泽东主席就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现在我们也可以说,农业的出路还在于农业现代化。通过土地流转,用机械取代人力耕种,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发展的方向。”县委书记董新发在三洲镇德赢农业调研时这样强调。

  在尺八镇采访时,湖北巨象的何必发董事长介绍,“公司的楚蔬园共投资1亿元,主要是建设蔬菜基地,当地农民争先恐后地要将土地流转给我们,并且还要求合同签订的时间要长些。这是为什么?难道他们没有想过有风险?其实不然,一是流转土地的价格比原来他们一年来种地的纯收入还高,二是农民可以在公司打工赚钱,三是如果农民土地不愿意流转,只要他们按公司要求种蔬菜,高价时他们的产品可以随行入市,价格低时公司给农民兜底,从而确保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公司提供了稳定的货源。

  目前年轻人种地是“不会种、不想种”,留守老人种地是“种不了”。尚和育秧工厂的欧阳斌理事长给我们算了一笔细账,“育秧工厂机插每亩260元+机耕每亩90元+机防三遍每亩150元+机收每亩80元,合计每亩成本580元,按照亩产1300斤(660平米)×保护价1.38元/斤计算,毛收入每亩1794元,减除成本580元,每亩纯赚1214元。土地流转后入股经营,抱团发展就是好。”

  产粮大县的湖北监利在土地流转方面始终坚守“三条线”——征地红线、生态绿线和民生底线。一是确保粮食安全,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坚守土地红线;二是发展绿色经济、生产有机米,不唯GDP,开展“三边三化”等工作,坚守生态绿线;三是龙头企业牵引,合作社兜底,粮食保险,筑牢民生安全底线。这“三条线”反过来又促进土地流转形式和内容的实质变化:最初是民间流转,后来是政府流转,再是自觉自愿的市场流转,合作社流转,到目前的“反租倒包”。

  福娃集团最近探索的“稻虾共育”  生态模式,不仅能实现农业现代化,而且还能产出优质绿色的农业产品,他们采用的就是“反租倒包”模式,让土地变黄金。“反租倒包”,就是公司把农民的土地流转过来,按照“稻虾共生”标准建设好后,再返租给附近农户,并为农户提供水稻种植“四代一管”及龙虾种苗饲料防疫等全方位服务。农户的稻谷及龙虾由公司负责优价回收。通过承包或者加盟的办法,让农民就地变成农业工人,无风险,高效益。即赚了每亩至少1200元的土地流转费,又赚了每人每年至少4-5万元的劳务收入。   

  土地流转的嬗变催生农业大县的监利之变!

  现代农业发展蓬勃,涌现出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老板农民等新型的监利农民;

  现代农业发展快速,催生出适应两个市场的监利农业新产业;

  现代农业发展蛮拼,点赞“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新变化、新面貌的监利新农村……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