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

13.10.2014  12:51

      在1989年年底举行的第44届联合国大会上,经社理事会通过了“国际减灾十年的决议案”和“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国际行动纲领”,宣布“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于1990年1月1日开始,指定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的星期三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每年以确立主题、目标和目的的方式予以纪念。“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结束后仍继续开展“国际减灾日”活动。200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改为每年10月13日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
      确立国际减灾十年和国际减灾日,其目的都是唤起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敦促各地区和各国政府把减轻自然灾害作为工作计划的一部分、推动国家和国际社会采取各种措施以减轻各种灾害的影响。在国际减灾十年间,国际社会在减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行动的目的是:通过一致的国际行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减轻由地震、风灾、海啸、水灾、土崩、火山爆发、森林大火、蚱蜢和蝗虫、旱灾和沙漠化以及其他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人命财产损失和社会经济的失调。其目标是:增进每一国家迅速有效地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的能力,特别注意帮助有此需要的发展中国家设立预警系统和抗灾结构;考虑到各国文化和经济情况不同,制订利用现有科技知识的适当方针和策略;鼓励各种科学和工艺技术致力于填补知识方面的重点空白点;通过技术援助与技术转让、示范项目、教育和培训等方案来发展评价、预测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并评价这些方案和效力。
      今年10月13日是第25个国际减灾日,今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提升抗灾能力就是拯救生命——老年人与减灾”。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高。据预测,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2.21亿(老年人口比重达16%),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老年人由于年龄和体能所限,在自然灾害面前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尤其是多灾易灾地区的农村留守老人和城市空巢老人,子女多在外地务工或工作,如遇地震、山体滑坡、山洪、泥石流等突发自然灾害,由于缺乏亲属及时帮助,其逃生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会显著降低。为此,需要不断完善老年人灾害救助措施,提高老年人灾害防御能力。

(来源: 百度搜索  责任编辑:黄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