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科学家“寻宝”28年 微生物农药资源库进入“国家队”

31.10.2022  09:47

   湖北科学家全国各地野外“寻宝”28年 微生物农药资源库进入“国家队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李碗容 通讯员 杨文 李晓宇

  首批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和国家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名单日前公布,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微生物农药资源库,进入国家植保微生物种质资源库行列。在这里,17万余株微生物菌株或在“冬眠”或在“发酵”,等着科研人员开发成新型微生物农药。

  上世纪60年代起,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就开始系统进行微生物农药资源收集、保藏、评价、利用工作。该中心副主任王开梅研究员和团队开展微生物资源收集工作28年。依托这些资源,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取得了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

  为“寻宝”足迹到过全国九成省份

  10月25日,极目新闻记者走进国家植保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在超低温保存库,10台-80℃超低温冰箱整齐摆放,里面存放着微生物菌种。

  “整个资源库藏有17万多株微生物菌种。其中超低温库保存着4万多株菌种,一个菌种通常保存3份样品。这个温度下,它们会进入休眠状态,菌种存活时间可长达10年。”王开梅介绍。

  记者跟着王开梅来到一个斜面低温冷藏库。冷气扑面而来,一排排试管呈现在眼前。试管多为土黄色,上面都贴着标签。“这些都是我们近期正在研究的微生物,在冷藏库中进行短期保存。”王开梅说。

  据了解,1994年研究生毕业后,王开梅来到湖北省农科院湖北BT研究开发中心,投入到微生物菌种资源的收集工作中。他和同事们的足迹到过全国九成省份,走过林地、草原、荒地、河流,特别是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我们每年都会出去几次。野外采样肯定辛苦,也很枯燥,但我们已经习惯了。”王开梅说,对采集回来的样品,资源团队的科学家们会对微生物菌种进行分离,“发现新的菌落,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大的惊喜。

  利用菌种研发微生物农药10余种

  我国农业有益微生物资源匮乏、种质资源管理不善等问题,是制约农业生产的“瓶颈”之一。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基于国家植保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开展研究,已经研发出微生物农药10余种,助力绿色农业发展。

  2017年,东北玉米遭受玉米螟虫害。湖北的研发团队利用保藏的微生物农药资源,开始研发针对玉米螟的高效生物杀虫剂。

  “我们在室内人工饲养玉米螟,将有活性的菌种混入饲料,评价不同菌株的杀虫活性。”王开梅介绍。仅用半年时间,团队就筛选出对玉米螟具有高杀虫活性的苏云金芽胞杆菌菌株,并快速实现产业化,在东北地区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关于苏云金芽胞杆菌的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老师带领中心同事建设的资源库,对我们的工作提供了诸多帮助,我们团队的最新科研成果也是基于资源库的资源完成的。”该中心副主任刘晓艳研究员告诉记者。今年,刘晓艳带领团队研发的针对植食性害螨的“死亡谷芽胞杆菌”系列科技成果,以5000万元转让,创我国生物农药领域历史新高。

  王开梅表示,他和同事们将继续完善保藏条件,加强资源评价,将微生物农药资源库建成国内重要的植保微生物资源收集、保藏鉴定、评价与开发利用的基地。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