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门票经济”需多一些“三峡式”探索

25.09.2014  23:16

    新华网宜昌9月25日新媒体专电 题:告别“门票经济”需多一些“三峡式”探索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梁建强 冯国栋 李思远

    国庆“黄金周”即将来临,在国内大量景区掀起“涨价潮”之际,三峡大坝旅游景点于25日起中国游客门票免费引发热议。在“门票经济”仍被许多景区所倚重之时,“三峡式”免费之举对于景区转型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的三峡工程,是治理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工程、展示国家综合实力的形象工程。工程建设基本全面完成后,依托三峡工程打造的三峡大坝旅游区对中国游客免费开放,不仅是对三峡坝区旅游功能重新定位、促进旅游业转型经营的积极尝试,也体现了三峡集团作为央企的社会责任感。

    与此同时,将三峡大坝旅游区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生态示范基地、科普展示培训基地和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的全新理念,也有助于吸引更多公众见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水电工程建设的伟大成就,增强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自豪感、自信心。

    应当看到,三峡大坝旅游景点免费之际,正值国内的许多景区票价“”声一片。近年来,诸多景区将“门票经济”视为增收的重要途径,部分景区甚至多次提高门票价格。“涨价潮”之下,固然景区的门票收入或有增长,但也导致部分景区的美誉度受损,令人叹惋。

    门票涨价从来都不是景区创收的唯一选项,也并非最优选项。旅游经济是一个综合性工程,景区门票收入只是其中一环。对于景区而言,如何为游客创设更好的游览体验,增加旅客在区域游览的时间和消费意愿,进而将景区由旅游“过境地”打造成为旅游“目的地”才应该是着力的方向。片面追求“门票经济”,极容易挫伤公众的游览热情,“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实属得不偿失。

    事实上,国内外免票景区的“先行者们”,多取得很不错的市场反响。巴西伊泰普水电站通过免费参观的方式,吸引游客到大坝所在区域旅游,成功带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使得自身拥有瀑布旅游资源的临坝城市伊瓜苏发生沧桑巨变,由一个3万多人的边陲小镇,一跃发展成为拥有国际机场、人口达到25万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国内的杭州西湖、南京中山陵等免费后,也取得了积极的市场反响。

    让利于民,方成“共赢”之势。三峡大坝旅游区对中国游客免费,为国内景区游览开启“免费时代”铺设了新的基石。真正告别“门票经济”,实现更多景区的转型、持续发展,是所有游客的期待。(完)

(责任编辑 余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