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到90后:我们身边四个年代的税务人
又一个毕业季到来,又有一些90后将通过公考进入税收工作者队伍,成为这支队伍中的新生代。现有的税务人员队伍中,60后到90后人员占大多数,分析这支队伍中不同年龄段人员的成长环境和心理路径,有助于理解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从而为了解各个不同年代的税务人提供一个有趣的视角。
当前,60后无疑是我们税务系统的中坚力量,他们税龄30年以上,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深刻的记忆,特别是对“动荡的10年”深有体会。他们一般在1982年前后进入税务系统,在原籍地就业,对当地的经济文化了如指掌,有错综复杂的人情关系网,工作路径一般为“分局—县局—分局”,除少数被提拔异地任职外,基本上一生都与当地密不可分。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这部分群体已经成为当地庞大社会机器的一个零部件,并扎根基层,见证了从改革开放到现代社会,从手工操作到网络化社会,从走山路骑自行车三轮摩托车到汽车时代。国税文化在这代人手中形成,并伴随这代人一起成长和发生变革。如果说一个城市有“城脉”,文化有“文脉”,人有“人脉”,那么这个群体就是我们税务系统的“税脉”。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看,应该解决资源的可持续问题;从法制的角度看,人情网似乎是硬币的另外一面,但是要“破除”几千年来的“人情网”似乎任重道远;从征管现状看,全盘否定历史就等于否定现在,也就意味着没有未来,关键在于传承和创新。现实是,无论有多少“结论”认为人才匮乏,但事实上我们依旧需要依靠这个群体。
70后群体与60后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基本在原籍地工作,工作的路径也是从县局到分局,然后再到县局。到了2014年,这个群体的主体也逐渐进入40周岁,从人力资源配置的情况看,这个群体本应该是税务系统的中坚力量,成为“大多数”,只有这样才符合“橄榄型”的结构,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个群体当前面临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是,他们是家庭的中坚力量,上有老下有小,因此,从人性化管理的角度看,对该群体人力资源的运用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从企业角度看,这个群体已经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反观税务系统,基层分局长中70后依旧是少数,为此,对该群体,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他们接过“接力棒”,成为“传承人”。
80后是互联网时代的“移民”代表,他们从大学开始使用互联网。2010年后,80后也不再那么年轻,逐步进入三十而立的年龄,并开始遵循祖训成家立业。与其他年龄段人员不同的是,这个群体的“外迁”特征极为明显,各县区局开始有“外地人”,其中既有外地市的,也有外省的。这个群体最大的不适应主要来自“举目无亲”的困境——虽然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这种负效应。因此,对他们来说,在一个陌生的组织机构,陌生的社会群体,陌生的经济文化氛围中,寻找到自己的定位是非常关键的。在当前的大环境下,进入公务员系统的人员,一股会经历充满激情、新鲜和荣耀感——感到挫折——失望——麻痹自己——触动——迷离的阶段,他们或者重新定位,或者安于现状。与70后之前的年龄段相比,80后群体更容易流失,更为严重的是有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从人力资源开发角度看,该群体面临“同化”和“异化”的双重困境,所以,如何定位成为关键。
90后,互联网时代的“土著民”。从2010年开始,90后逐步进入生产者的群体.互联网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很多人把计算机当作“打字机”和“游戏机”的时候,90后一出生便与这些先进的生产力一起成长,并能够完全融入技术进步的浪潮中。这个群体面临的最大困境在于,实体性的组织远远滞后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一方面他们可以跨越国界,有挑战传统的欲望和能力,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传统组织的现实。心理学认为,如果两个不同的环境同时作用于一个个体身上,容易造成性格的分裂,所以,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看,关键问题在于,既能够引导他们在虚拟世界中自由遨游,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使自身得到成长,又能够给他们适当的现实环境。
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对税务机关中的各个群体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开发,同时可以窥视我国税收征管变革的历史进程,并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当前的变革,思索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