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为基 擦亮名片 东湖全力打造世界级城中湖典范

31.07.2017  11:20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帆船比赛场地正在建设中,东湖越来越有国际范)

  

  (绵延28.7公里的东湖绿道一期真正实现还湖于民)

  

   东湖绿道还湖于民 联合国人居署专家点赞 

  “在我心中,任何一座城市都要有一片能让人静下来的世外桃源,而东湖就是这片不可多得的福祉之地。”市民田向露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已在东湖边生活了30余年头,“过去的东湖是幽静的、大气的,东湖绿道开通后,这里更是散发着包容之气,绿道将东湖的美真正还给了我们!”去年12月28日,东湖绿道一期正式开通,绵延28.7公里的游步道将机动车禁止在外,让市民的脚步放缓,心情也放慢。据统计,开通半年内,东湖绿道便迎来了800余万人次的光临,日客流高峰高达26万人次。

  在庞大的人流量背后,游客投诉量却少之又少。为充分发挥绿道生态、休闲、旅游、康体功能,东湖风景区将绿道环境管理与保护纳入《东湖风景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了《绿道环境保护方案》,草拟了《武汉东湖绿道管理办法》,绿道公司则针对运营和养护制定了《绿道应急管理机制》。自开通以来,东湖绿道管理及运营者广泛吸纳市民建议,持续优化着绿道沿线基础设施。为保障每条路段均一尘不染,东湖绿道实施“网格分工”管理办法,分段配备保洁人员。同时,绿道内每隔50米均安装配有可降解垃圾袋的垃圾桶,每日进行两次以上的清运工作,保障绿道24小时环境如新。

  为优化游客游玩环境,今年6月,东湖风景区管委会邀请摩拜单车、ofo等5家共享单车企业共商经营管理秩序方案,并提出根据日常巡查、游客投诉量及第三方测评为依据,对共享单车企业实施“红黑榜”的计划,该“红黑榜”将于8月初正式启动。

  据了解,去年6月,东湖绿道项目成功入选“联合国人居署中国改善城市空间示范项目”。今年7月24日,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华安?克洛斯及专家组一行再次来到东湖绿道,对东湖绿道所带来的城市空间改善给予高度评价:“东湖绿道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武汉城市空间平等共享,给市民提供了更可达、更完善、更生态、更包容的公共休闲空间。

   绿道二期稳步实施 全力推进景村共融 

  今年3月21日,总长约68.8公里的东湖绿道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在一期的基础上,绿道范围扩大至后湖、汤菱湖等区域,并串联起马鞍山森林公园和白马景区,也将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两所高校连在一起,进一步将绿色带给市民,带给武汉百万大学生。根据前期规划选线方案,东湖绿道二期从听涛景区湖城段工程先行启动,未来将打造湖城道、湖泽道、湖林道、湖町道、森林道等5条主题绿道,使绿道成环、成网。其中,湖城道将被定位为“最具楚风汉韵”的绿道,湖泽道将重点展现其湖泽湿地特色,湖町道将打造一条集垂钓、观景、野趣、历史体验为一体的原生态水岸,森林道将形成一条自然森林绿道,湖林道则将重点展现“山、林、湖、岛”特色,营造湖林坡地主题绿道。

  “东湖绿道虽好,但出入口较少,偶尔会存在出行不便等问题。”据了解,东湖绿道二期在修建之初便面向市民广泛征集“金点子”。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江南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东湖绿道二期将增加10余个入口,规划大型停车场,并将与轨道交通和公交线路充分衔接。据介绍,目前东湖风景区已交出施工断面63公里,正在稳步进行着绿道二期建设。

  7月22日,市城建重大项目第61次工作例会就东湖城市生态绿心规划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部署,会议对东湖绿心规划体系建设做出了五个方面的重要要求,并提出要将东湖打造成“世界名湖、生态典范、城市绿心、最好景区”的工作目标。据了解,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东湖风景区将是东湖绿心的核心范围,而杨春湖地区、楚河汉街、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区域也将是东湖绿心的联动范围,将重点围绕绿道设计、景中村建设、东湖水文章、文化旅游体系等,对大东湖区域进行系统规划,构建生态联动体系,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

  东湖之美有目共睹,而绿道二期景观与城中村的和谐共生则是历史留给东湖的一大亟待解决的“课题”。东湖风景区需改造的景中村包括10个完整行政村和白马洲村(部分),总用地面积约22.59平方公里,涉及人口5.14万人。

  依照武汉市政府制定的“立足长远,生态优先,规划引导,宜居宜业”的改造原则,东湖风景区采取了“统征储备+综合整治”改造模式和政府购买棚户区改造服务项目办法。东湖风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龚家岭、湖光村、先锋村等景中村改造已经启动,改造规划已经编制完成。

  

   全区推进“红色引擎工程” 提升基层党建整体水平  

  “党和组织能无时不刻想到我们,专程来慰问我们,说真的我特别感谢!”7月25日上午,东湖风景区工委相关负责人一行提着矿泉水、绿豆、酸梅膏、清凉油、仁丹等防暑降温物资来到听涛景区环卫工作场所、海事处郭郑湖码头和东湖景园社区纳凉点等地,为他们送上了防暑用品,接到物资后,海事处工作者李小红激动不已。

  今年上半年,东湖风景区结合自身实际,“八个红色”齐头并进,全面推进“红色引擎工程”建设。自4月起,东湖风景区先后对全区党员干部召开了三次“红色引擎工程”专题培训会。与此同时,党员服务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月例会、月检查、季调度的工作机制正在持续推进,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常态化基层作风巡查的进行中得到妥善解决。

  今年2月底,市委第十五基层作风巡查组正式进驻东湖风景区,启动了积案化解工作,东湖风景区工委、管委会立即采取“专案专办”的方式,组建化解小组专班,研判案情、细化责任,将群众事当自己事,把信访者当亲人。随着5月23日17时正式签订《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书》《息诉罢访协议书》,张氏夫妇为期近8年的信访积案得到圆满解决。

  至此,市交办东湖风景区的信访积案得到全部化解,积案化解率和结案率达到了双100%。

  今年6月,东湖路社区特困居民刘燕(化名)收到风景区内武汉厚德康医院和社区党支部送上的便民药箱后,激动地眼含热泪:“我身体不好,行动不方便。社区党员和志愿者经常一起来帮我打水、买菜、做饭,能住在这里,我很感恩!”结对帮扶、志愿服务、认领微心愿、强化社区党支部建设、捐助善款、开展廉政建设宣传活动……党的温暖正绽放在东湖风景区的每个角落。

  东湖风景区管委会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党员‘星级争创’活动正在全区实施当中,我们将持续深入开展该活动,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整体水平和党员队伍管理水平,努力建强每一个支部、激活每一名党员,力争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有一定影响力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员,忠诚一辈子,奋斗一辈子!

  为推进“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建设,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建设东湖城市生态绿心,打造世界级城中湖典范”的规划目标被正式提出。今年以来,东湖风景区围绕该项目标,用科学、环保的方式逐步优化发展,党建引领、拼搏赶超、坚持民本思维……东湖水质变好了,城市名片进一步擦亮,真正成为武汉千万市民幸福感的来源。

   【亮点】 

  四水共治持续推进 

  东湖水质 

  40年来最好 

  东湖有着33.62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119公里的湖岸线,平均水深3米,最大水深为5米,肩负着城市景观及汛期调蓄等多方面重任。近年来,东湖风景区持续推进着环境保护及水质提升工作,守护着东湖的“”与“绿”。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武汉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四水共治”的建设工作被正式提出。东湖风景区管委会以“四水共治”为引领,积极推进东湖水环境的提档升级,努力实现东湖水质“增II类、扩III类、转IV类、灭V类”。

  “曾几何时,走在东湖边看到的是浑浊的水面,闻到的是令人不悦的气味。现在,夜游东湖已成为我在这个夏天的每日打卡项目,东湖水变清了、变亮了,连拂过脸颊的湖风都是甜的。”上周五晚,居住在华侨城的市民梁先生携家人一同在绿道骑行,“东湖的水质实打实提升了,我们老百姓看在眼里,都在心里点赞。”近年来,东湖风景区持续推进着水质提升工作,今年起更是加大力度在“一湖碧水”上下功夫、做文章。武汉市环境保护局东湖风景区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经监测数据显示,自今年2月起,东湖平均水质已持续达到III类水质,部分子湖甚至达到可直接饮用的II类水质标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相关数据显示,上世纪70年代,因蓝藻水华持续爆发,东湖水质下降至V类,40年来,如今的东湖水质达到最好状态。

  据了解,治污截污工作是改善东湖水质的基础性工作,自2012年来,东湖风景区重点改善着污水收集处理规划布局,全区污水管网由15公里增至30公里,污水泵站由0座增加到10座,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由16座减少至8座,景区内生活污水截污近万吨。为科学保护东湖水生态,东湖风景区成立了湖泊保护与管理领导小组,从管理制度着手,将湖泊保护与城管局网格化管理相结合,完善充实湖长制,并坚持实行湖泊保护热线24小时值守制度。

  今年以来,“大湖+”理念被正式提出,要求要结合“四水共治”,打造不同主题、各具特色的滨江滨湖公共空间,用湖泊承载城市发展。漫步东湖,片片帆船在风的推动下顺势前行,作为第七届军人运动会帆船比赛所在地,东湖风景区郭郑湖区域的赛前测试工作正持续进行。东湖风景区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心亭处帆船基地的码头设计方案已基本敲定。秉持着生态保护的原则,目前湖底清淤、东湖水面保护以及防止二次污染的各项工作正在湖心亭附近水域积极推进,确保尽快做好开工建设前的准备。

  据介绍,东湖风景区将结合东湖绿道二期建设工程,做好近60公里湖泊岸线的环境整治,加大沿线的生态沟塘及自然湿地的改造,并全面规划实施拦截地面初级雨水工程,“到‘十三五’期末,争取实现景区内面源及零星生活污水零入湖,进一步促进东湖生态系统的修复与提升。

  撰文:晋晓慧 彭冲

  摄影:陈爱民 胡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