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抢生源为何频频掉节操?

01.07.2015  12:20

  又是一年一度的高考招生季,不过最近两天,网民却“有幸”围观了一场招生引起的骂战,主角是百年学府北大和清华。两所大学的四川招生组在微博上互相指责,称对方进行欺骗、花钱买考生等不正当行为。大约3小时后,双方均删除了相关微博。在广东佛山,清华大学的招生人员甚至对当地理科状元说:北大经济专业太烂。

  名校争抢“学霸”,是现有高考制度下十分合乎逻辑的结果。排名靠前的学生有了更多选择的权利,学校也能录取更优质的生源。但是清华北大两所国内顶尖大学的“掐尖大战”,已经逐渐失去了应有的底线,一些招生人员的做法不仅有损名校声誉,也可能对学生利益造成潜在的伤害,同时还带头营造了不健康的育人风气。

  名校“抢学生”的底线有哪些?首先,不能以学校名气大、资源多的特权来破坏招生规则。比如,北大清华在放榜前一天就能拿到所有高分考生的联系方式,通常在成绩公布的前夜就开始“电话轰炸”,这说穿了就是一种不公平竞争的行为。当然,这两所学校全国人民公认第一第二,但是不是第一第二就可以凌驾于招生规则之上呢?北大清华还相互指责对方欺骗、花钱买考生,多半都被坐实了,这恐怕不能仅仅用“不文明行为”来形容吧。

  第二条底线,是不能互相诋毁、抹黑。大学本是教育人的地方,专业实力是一个方面,有没有教育的德性也是一个重要方面。用贬低对方的形式来自抬身价,这似乎是市井无赖才会做的事情。北大一贯宣扬“兼容并包”的传统,清华标榜“厚德载物”的校训,这些话不能只是一句广告。

  接下来,“掐尖”不能违背学生的真实意愿,不能故意进行骚扰和诱导。教育部今年年初颁布了26条招生禁令,其中一条就是高校在招生过程中,不得承诺预录取,或者跟新生承诺高额奖金的方式,来吸引学生。据说以往的这些现象多为明争暗斗,不在台面上进行。今年却在网上爆发了骂战,可见禁令再多,其实是没有什么约束力的。

  名校“抢学生”要有底线,就像北大招办自己说的,“坚守教育工作者的良知、责任和诚信”。但为什么底线总是难以守住呢?一个说法是,根源还是在于以分数排名为录取依据的高考体制让名校招生竞争越来越激烈。再说如今香港的大学、国外大学都以前所未有的开放程度参与到招生环节当中,好的生源被分流也可想而知。

  那么,是不是激烈的竞争必然导致底线被突破?或许不是。更加合理的方式应该是从“校抢人”变为“人择校”,如此一来学校之间的竞争就会从对优秀学生的穷追猛打,变为努力提高自己的吸引力,努力展示自己的优势,努力发掘教学资源的长处。比如通过校园开放日,极力展示学校风貌,让学生能够在权衡大学排名、专业机会、学费、校园风气等因素之后,通过比较做出取舍。这种“择校体验”虽然局限于少数尖子生,但无疑是值得期待的发展方向。(林坤)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