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态旅游促推竹溪绿色崛起的几点思考

04.12.2014  18:24

 

竹溪县地处鄂、陕、渝三省交界之地,东接荆襄,西邻渝陕,遥望长江,相邻汉水,坐拥秦巴,是湖北面向西部的西大门,也是我国中西部旅游业的交汇点。竹溪还是一个山水交融,美丽动听,绿色象征,充满梦想的地名,故有中国绿谷,山水画廊,天然氧吧,养生天堂之美誉。绿色只是基础,崛起才是关键, 加快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立足绿色资源禀赋优势,探索生态文明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崛起的重要途径。

竹溪发展生态旅游有着必在的优势。一是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地处偏僻和交通闭塞这两个因素,使原始的生态和原生态的文化得到了原始地传承和良好地保护。许多自然景观如同少女一般待字闺中。境内有我国中东部切割最深的峡谷十八里长峡,有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东周时期修筑的长城关垭子长城遗址,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采皇木遗址、甘氏宗祠,有“先有偏头山后有武当山”的真武庙;还有山水互动、天地一色的鄂坪水上公园、龙王垭观光茶园、国心画廊、山水画廊。古寺庙、古盐道、古民居、古山寨、古馆驿遍布全县各地,溶洞、天坑、峡谷数不胜数。二是生态旅游产品十分丰富。洁净的山水,优良的环境,孕育了良好的物产,成为全国500个资源富县之一。茶叶、楠木、中峰米自古便是朝廷贡品,史称“竹溪三贡”。大量的原生态产品,品类繁多,质优价廉,为旅游业提供了优良的“购”要素。三是生态旅游文化底蕴深厚。我县茶文化、古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庸巴文化、古盐道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汉民族文化之母的向坝民歌,全国唯一的山二黄剧种被列入国家非文化物质遗产名录。此外,还有地域特性浓郁的古盐道文化、移民文化、婚丧文化等。四是有口味纯正的竹溪特色美食。竹溪饮食风味南北兼蓄、东西共融,形成了辣而不烈、麻而不剧、酸辣可口、香鲜适度的特色风味,食者无不称好。竹溪蒸盆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溪泡菜、盐菜、豆腐乳、豆瓣酱、魔芋豆腐、农家蒸盆、神仙豆腐,以及碗儿糕、糖酥饼等等,都是极具竹溪特色的美食。

虽然竹溪生态旅游产业开发前景十分广阔,但对外知名度不高,吸引力不强,主流文化品牌还没打响,旅游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旅游商品研发深度不够,综合效益和带动发展优势不够明显,加快生态旅游发展,实现绿色崛起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就此,笔者提几点思考。

强化四种意识,提升生态旅游发展能力

目前,竹溪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我们要结合实际,解放思想,开放心灵,更新观念,切实强化四种意识,增强科学发展能力。一是强化机遇意识,积极抢占发展先机。借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竹房城镇带、“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等发展机遇。我们必须不断强化机遇意识,努力在抢抓机遇中赢得先机,在把握机遇中形成优势,在利用机遇中加快发展,充分利用好竹溪县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区位优势,把客观的有利条件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最终实现在秦巴山片区旅游扶贫发展中率先崛起。二是强化品牌意识,认真做好科学定位。根据竹溪区位特点、资源优势,总体定位为“中国之心、长城之母”,努力把竹溪建设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最具特色的“原生态旅游休闲区”和我国中部地区最具魅力的“特色饮食体验区”。通过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使旅游业成为推动我县经济全面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通过特色产品打造,使竹溪成为鄂西生态旅游圈内最能留住游客的旅游地。三是强化特色意识,努力培育发展优势。特色是旅游的生命,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竹溪县具备秀丽的自然山水、独特的地域文化及浓郁的民族风情。当前要抢救挖掘地域文化。从服务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出发,以本县文化人士为主,组建地域文化研究协会,着重开展以十八里长峡、偏头山森林公园、鸡心岭为代表的山水文化研究工作,以关垭楚长城遗址、西关街为代表的古建筑文化研究和挖掘工作,以贡茶、贡米、贡木为代表的贡产文化抢救和挖掘工作,以山二黄、向坝民歌、丰溪民间故事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抢救、整理工作,以竹溪风味小吃为特色的饮食文化整理挖掘工作,收集、整理出一批优秀地域文化成果加快旅游产业链延伸,在“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上打好“特”字牌,与周边景区实现错位发展,不断增强竹溪生态文化旅游竞争力。四是强化保护意识,坚持科学有序开发。“在保护中开发”是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方法。高度重视原始的自然风光、原生态的地域文化,加大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采皇木遗址、甘氏宗祠,国家非文化物质遗产山二黄剧种,中国汉民族文化之母的向坝民歌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同时对我县的茶文化、古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庸巴文化、古盐道文化等传统文化挖掘和整理。我们应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思想,对有技术支撑、有经济支持、有市场需求的文化项目予以适时适度开发。对暂时不具备开发能力的景区,待时机成熟了再启动,严禁低水平建设,低档次开发,让珍贵的生态旅游资源造福子孙后代。

二、健全四项机制,夯实生态旅游发展基础

生态旅游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产业,要使其健康快速发展,必须通过建立健全旅游投资、管理、协作、推广等科学规范的工作机制作为保障。一是创新旅游投资机制。资金匮乏是制约竹溪旅游开发的突出瓶颈之一。针对旅游项目前期投入大、回报时间长的特点,必须创新旅游投资机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不断破解融资瓶颈。积极有效整合交通、水利、城镇以及民生工程方面资金,综合考虑如何更有利旅游发展。同时,出台积极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开发建设,逐步形成“政府财政引导性投入、招商引资主导性投入、社会资本多元投入”的多元化投资模式。二是理顺旅游管理机制。旅游产业要科学发展,必须重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加快行政整合,出台完善的旅游管理制度,形成全县上下联动,最终构建出统一规划、统一审批、高度集中的管理机制。三是健全旅游协作机制。竹溪县地处鄂、陕、渝三省交界之地,东接荆襄,西邻渝陕,遥望长江,相邻汉水,坐拥秦巴,是湖北面向西部的西大门,也是我国中西部旅游业的交汇点。要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必须加强与周边兄弟县市的旅游协作,主动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南水北调工程等,积极探索建立区域合作平台,加强与周边著名景区如武当山、神龙架等地的旅游合作,最终实现资源共享、产品互补、线路相连、客源互送的双赢目标。四是完善旅游推广机制。积极营造“文化兴旅、生态兴旅游”氛围,强力推进对外宣传营销,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为主体的长效营销宣传机制。积极“走出去”参加大型旅游推介活动,诚心“请进来”组织目标城市的旅游部门、客商前来考察踩线,努力构建全方位立体营销模式。

加快四项建设,强化生态旅游发展支撑

加快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是加快区域旅游产品由低端向高端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是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当前,竹溪加快推进旅游服务中心、亚之洲假日广场两个四星级酒店的建设力度,完成了敖家坝生态旅游观光园和大石门生态旅游名村建设,启动大仙山、关垭古长城等景区工程建设;突出做好十八里长峡、皇林谷、金鱼岛、鸡心岭、山水画廊、国心画廊景区项目申报与招商引资工作。要进一步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开发,不断提升生态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快推进旅游产品建设,提升对外影响力。结合县委、县政府“内外一起抓、大小一起抓、长短一起谋、城乡一起推”的发展思路,突出养生、休闲旅游特色,培育精品项目,推进旅游产业化发展。要切合实际,因地制宜,克服贪大求洋、舍近求远的思想,先将城区附近305省道沿线的景区景点打造和包装,形成合理的旅游线路,从城关出发,上游关垭楚长城、敖家坝,画屏烟雨漂水岩,甘宗祠,龙坝湿地公园;下游大石门,金鱼岛;近游地母庙,九里岗,偏头山,鄂坪水库,龙王垭茶园;远游十八里长峡,万江河。充分体现山水旅游、森林旅游和乡村旅游的生态特色。三是包装精品生态旅游项目,扩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有项目才能招商,大招商才能大发展。要像过去争取水电项目一样包装打造生态旅游项目,整合文物、文化、生态、宗教等资源,高起点策划、规划、包装旅游项目,引进有实力的开发主体进行整体开发,以旅游业加快发展带动服务业上档升级。四是加快旅游环境建设,树立旅游良好形象。加快制订和完善旅游行业管理制度,依法依规加强景区景点、星级酒店、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市场等科学规范管理。加大旅游质量监督执法力度,规范旅游市场经营秩序,营造宽松、舒适的旅游大环境,不断提升竹溪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竹溪县旅游局  任松萍供稿  严浩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