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修”,激活旅游发展新引擎

22.07.2015  19:10
 

上半年,武当山接待游客368.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03%、24.02%;太极湖水上游接待游客17.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1%、36%;斤坪农业观光园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带动周边乡村游客5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0多万元……

十堰市旅游局局长卢熹昌说:“推动旅游业转型发展,要以‘全域生态区、全域景区、全域水源区’理念为引领,把工厂、基地当景区建,车间、农田当景点建,着力将十堰建设成为‘山水城互动、文旅农互融、各要素配套’的全域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

新常态下,十堰旅游部门坚持“外修生态、内修人文”重大方略,大力培育旅游市场主体,不断激活推动旅游经济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强力引擎。

做“加法”——

旅游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不断壮大旅游市场主体

十堰市旅游局以“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理念,积极开发新产品、推出新线路、培育新业态,将生态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培育和壮大旅游市场主体。

领导重视和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十堰市委书记周霁指出“十堰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大的亮点也是生态”,要求“要有全域景区概念,把全市作为大景区来建设”;十堰市市长张维国提出“实现旅游收入300亿元、规模企业达300家、项目投资300万元”等“7个3”目标。在十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下,十堰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决定》等系列政策,将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实施重点旅游企业和项目“首席服务官”制度,十堰市领导挂帅上门服务;每年旅游专项资金增加到2300万元,扶持旅游市场主体资金累计超过3000万元;争取各项旅游资金达1亿元,金融支持旅游项目资金20多亿元。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先后引进万达、华彬、希尔顿、浙江乐门、河南万正等企业投资十堰旅游业,引进旅游项目达52个,总投资300多亿元,其中,过亿元的项目达42个,过10亿元的项目28个。推出一批特色鲜明、吸引力强、具有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生态旅游产品,推动旅游市场主体做大做强。

品牌创建和形象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十堰先后创建A级景区56家,全省第一;星级饭店79家,全省第二;星级农家乐620家,全省第四;旅行社63家,全省第四;国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2家、生态旅游示范区7家;省级卫生景区、文明景区12家。举办武当大兴600年、“东风号”沃尔沃环球帆船赛等一系列旅游推介活动,使十堰旅游的国内、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得以全方位提升,为十堰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做“减法”——

动态监管、规范市场,不断提升旅游整体形象

在旅游业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量的扩张、速度的比拼已不再是新常态下旅游发展的需要,质的飞跃、产业转型成为旅游市场主体的生命线。

摘牌取星,实施动态监管。“我们到武当山旅游,旅行社的温馨服务给人回家的感觉……”游客的褒奖正是十堰近年来实施旅游业“星级”动态管理,不断提升旅游形象的最好体现。近年来,35家不规范旅行社被注销,11家星级饭店被“摘星”,3家A级景区被摘牌,30多家星级农家乐被“摘星”,还有50多家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被责令整改。今年,十堰市旅游局还将开展A级景区、星级饭店复核,对达不到标准的旅游市场主体摘牌、降级、整改,全面提升旅游市场环境。

清理整顿,优化项目建设。以生态、水质保护为重点,开展环丹江口库区旅游项目清理整顿工作,关停项目8个、责令整改项目17个、调整旅游规划项目18个,禁止不符合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的项目22个。正在进行武当山、太极峡等19家A级旅游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和价格信得过景区创建,进一步净化旅游市场环境,全面提升旅游行业整体形象和素质。

精简节会,规范旅游活动。取消一些效果不明显、针对性不强的旅游节庆活动;规范节会流程,严格控制节庆活动规模;采取由企业主办、市场运作的方式,将旅游节会活动办成具有十堰地域特色、内涵丰富、文化民俗底蕴浓厚的富民惠民活动。近年来十堰举办的龙舟节、郁金香节、油菜花节等为广大市民送上了喜闻乐见的旅游视听文化大餐。

做“乘法”——

彰显人文内涵、延伸生态外延,加速推动融合发展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如何站位全局,谋划全市旅游“一盘棋”,实现聚合多赢的效果?就是要按照“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理念,探索以旅游为“触角”融合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模式,推动跨界融合,实现乘数倍增几何效应。

旅游融合引领产业发展。全力将黄龙斤坪农业观光园、青曲大棚草莓、月亮湖采摘等农业项目,建成开放式新业态旅游景区;将十堰万达广场、大美盛城等大型地产和商业项目,融入旅游商业街区、旅游特色小吃街区、旅游娱乐街区等旅游元素;将购物超市、加油站等经营性单位与旅游“一卡通”合作,实现商旅融合发展。全面启动百公里城郊游憩带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带动特色养殖、小城镇、农业观光园、酒店、购物、乡村餐馆等多元产业发展。开通黄龙、郧阳区、圣水湖等3条水上旅游线路以及双野、龙潭河、樱桃沟等16个景区(点)的乡村旅游线路直通车,全市乡村旅游景区(点)已达80多个。

智慧旅游“撬动”旅游“富矿”。只要手指轻点“游十堰”APP,就可以一览十堰旅游,只要拨打12301,就能为您解决旅游难题……在智慧旅游高速发展的今天,十堰抓住“互联网+”机遇,先后投入近千万元,开通“游十堰”APP、12301旅游服务热线,推出十堰旅游官方微信以及“掌上武当”;推出网上自选、主题自驾、乡村游等定制产品。智慧旅游引领十堰旅游营销、经营、管理等方式的创新,撬动了十堰旅游发展。上半年,旅游行业实现网络营销收入近亿元,同比增长32%。

旅游成果惠及千家万户。卢熹昌告诉记者,旅游一卡通形象地说,就是一次较低收费,享受N次高品质服务, 80元一卡通一年内可以随意游览指定范围的多个景区。自2011年以来,十堰市旅游局为了让广大市民真正享受旅游业发展的成果,推出了旅游“一卡通”,截至目前,旅游“一卡通”已经扩展到周边陕西、河南等3省8个市州的44个景区,受益范围进一步扩大。累计售卡突破30万张,刷卡近60万次,有30万市民受益,市民累计受惠近2亿元。

做“除法”——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贴心服务让企业轻装上阵

服务是决定旅游业发展的生命之所在。作为旅游行业主管部门,坚持提升服务质效从自身做起,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真心真情为企业发展服务,营造旅游市场主体发展良好环境。

改进工作作风。扎实推进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践行“一线工作法、重点工作法、绩效考核法”,积极开展“一纪一诺三评创一流业绩”活动,打造了一支忠诚、务实、担当的旅游干部队伍,实施上门服务、全方位服务、全时段服务,真心真情帮企业解困,支持旅游市场主体建设。

推进机制创新。十堰市旅游局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激活旅游市场的重要推手,先后指导推进龙之旅等旅行社进行整合,通过整合资源,捆绑销售和推介,提高了行业服务品质,实现了规模化发展。龙之旅、康泰等整合后旅行社业务额提升了20%以上。

优化审批流程。以前审批手续麻烦,需要半个多月,现在不到一周就能办好……为了让服务更贴近企业、贴近实际,十堰市旅游局新设立办事专栏,公开审批内容、办事程序、申报材料、审批依据,对旅行社审批、旅游规划评审承诺期限由10个工作日缩短为5个工作日,为旅游企业提供便捷服务。

减轻企业负担。十堰市旅游局与多个部门建立了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定期开展“一揽子”执法检查工作,为企业发展清障护航;退还45家旅行社旅游质保金450万元,帮助旅游企业走出困境;完善了旅游“一卡通”管理办法,返还期限由原来一年缩短为六个月,降低了管理经费,让利合作景区。

破解融资难题。争取郧阳岛、子胥湖、五龙宫等项目进入国家、省优选金融支持项目;成立十堰天乙旅游投融资公司,建立旅游产业融资体系;圣水湖旅游公司已正式在武汉股权托管中心挂牌。引导不同所有制主体如国有、民营、股份制、集体和混合所有制企业、个体经营者等投资十堰旅游业,旅游资本、房地产资本、商业资本、工业资本和个体资本等不同行业的资本进入旅游行业,其中非旅游行业的资本占总投资的90%。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上半年,全市新增旅游市场主体270个,总数达到2000余个;新增规模以上旅游企业24家,首次突破300家,达到309家。在旅游市场主体的拉动下,全市接待游客2122.3 万人次,同比增长15.3 %;实现旅游收入155.95 亿元,同比增长17.2%,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旅游增加值约占全市GDP的8.5%,占第三产业的30%以上,带动乡村旅游收入40多亿元。十堰自2012年进入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俱乐部以来,连续三年荣获“全省旅游发展先进市”荣誉称号,位居全省旅游第一方阵。

鲲鹏展翅九万里,天高海阔竞风流。在“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引领下,如今,旅游产业已成为十堰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大支柱产业,成为推动十堰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十堰越来越多的旅游市场主体在旅游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必将为十堰加快建成国际旅游目的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供稿:十堰市旅游局李应均  审稿:孙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