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中期自评会:吹响“弯道冲刺”集结号

12.07.2019  22:51

记者:肖珊

双一流”第一轮建设周期已到“弯道冲刺”关键点,赶超还是掉队?成为摆在武汉大学面前的重大议题。

科研成果与国家战略的契合度不够,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数量不多”“老牌优势学科的目标除了保第一,还应该布局更深广的未来发展之路”“不要再说提高忧患意识,必须正在忧患和行动”……

7月8日,学校举行“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会,校党委书记韩进、校长窦贤康等全体校领导,与院士刘经南、徐红星,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胡德坤等专家学者一起组成专家评委。中期自评会对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等五大建设任务和10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情况进行咨询与评议,围绕如何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以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发展谋划方向、提出建议。常务副校长谈广鸣主持。

自评会从9:30开到18:30,会议议程紧凑,气氛严肃而热烈。这是一场展示亮点做总结的大会,也是一场找准差距补短板的大会,更是一场集思广益再出发的大会。大会不仅是“双一流”建设的期中考,更吹响了下半场冲刺的集结号,并且凝聚起蓬勃的奋斗共识:建设“双一流”没有终点,“一流”必须成为思维和常态!


中期自评,学校高度重视紧密推进

中期自评,是总结和思考后的继续出发。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我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名单,10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这意味着,中国大学向“世界一流”冲刺的大幕正式拉开,武汉大学迈上了新的历史征程。

根据国家部委有关安排,将于2020年底进行“双一流”第一轮建设周期检查评估。教育部近日发布《关于开展“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工作的通知》,要求有关高校开展“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工作。

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中期自评工作,韩进、窦贤康全面统筹领导自评工作严密推进,要求及时总结经验、寻找差距、查摆问题、解决问题。

5月底,学校“双一流”建设办公室制定了“中期自评工作方案”。根据方案,自评工作于6月3日启动,共分为五个阶段:动员部署(6月3日—6月19日)、项目自查(6月19日—7月1日)、学校审议(7月8日全天)、反馈总结(7月9日—9月15日)、落实推进(7月9日—长期),每个阶段都明确了具体的工作内容和时间节点。

自评分为一流大学总体建设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两部分。一流大学总体建设的自评,围绕五大建设任务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由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牵头负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由人事部牵头负责,“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由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牵头负责,“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由党委宣传部牵头负责,“国际合作与交流”由国际交流部牵头负责。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的自评,由10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群)牵头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相关学院、系、所参与。

自评内容包括:建设效果与建设方案的符合度、建设方案主要目标的达成度、在第三方评价的表现度、标志性成效及贡献度、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举措、对后期建设的规划。

中期自评会上,17个牵头单位的负责人进行工作汇报,与校领导和专家评委一起,认真总结建设经验与不足,对“双一流”第一轮建设下半场进行再思考、再规划、再部署。

窦贤康强调,我们要有一流意识,任何时候头脑中都要绷着一根弦,时时刻刻进行反思:在全国/全球范围内是否为一流?武汉大学必须形成高标准的好文化,摒弃一些似是而非的阻碍学校发展的陈旧观念,努力营造更加崇尚学术、更加追求卓越、更加关爱学生、更加担当有为的氛围和土壤,早日把武大办成具有武大风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卓越大学。

韩进要求,在“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坚决杜绝一切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是寻找解脱而不是给予解决,必须动真格解决真问题;以学科(群)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学校体制机制建设,促进武汉大学全面协调发展。他强调,“双一流”建设不是达到某个目标就大功告成,真正重要的是保持追一流的劲头永不松懈,确保学校各项事业都在一流标准上发力。


立德树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立德树人是学校的立身之本,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双一流”的根本标准。

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引导各类优秀教师走上教育教学一线。加大人才评价、职称晋升和聘期考核等工作中立德树人指标的权重;大幅提高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奖、教学成果奖奖励力度……激发教师立足教学本位,回归育人本心。此外,学校出台了《武汉大学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引导导师做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推进现代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深度融合,打造有特色的新时代思政教育。武大思政慕课选课人数突破55万、首家光明理论微课正式上线、录制由马克思主义学科教师与其它学科教师对谈的理论融课,实现了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无缝对接;万名学生在暴雨中的毕业典礼上齐唱《我爱你中国》,以青春之我歌唱青春之中国,在歌声中传承爱国精神;珞珈山“十八栋”周恩来故居里,刘经南院士带领研究生党支部成员重温入党誓词,献歌党的生日,登上央视新闻联播……思政教育的“”溶解到课堂、实验室、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等“食物”中,学生自然吸收。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本科生教育方面,落实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育人观,重点建设面向大一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导引》和《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两门基础通识课程,推进弘毅学堂“书院制”学术社区改革,实施三学期制,以自强创业班为抓手加强创新创业能力教育。研究生教育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学生交流平台,进一步激发高水平原创成果产出,加大国际化培养力度,研究生科研能力稳步提升,毕业研究生就业能力显著增强。

培养一流人才始终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立校之本,是质量所在、特色所在、声誉所在。经过不断努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2018年本科生深造率60.15%;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校共摘5金6银7铜;近三年,本科生在全国性学科竞赛中获特等奖20项、一等奖280项。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参与度很高,我校发表的学术论文中,研究生是第一/第二作者的占比约为60%-70%,作者中有研究生参与的达90%左右;在2018年的QS毕业生雇主调查中,我校得分位列全球110位,在亚洲高校中居21位,在内地高校中位列第6。

更可喜的是,珞珈山弥漫着昂扬向上的学习之风,不断涌现出的珞珈学子典型,成为学生们自发学习的榜样。弘毅学堂大三男生孙东泽的成绩单,因为“四大力学”三门100分一门99分,在学校官方微信评论区引发学生留言热议,将这条推送变成了火爆的“10w+”。24岁的藏族小伙子嘎次,今年本科毕业后回到西藏,用自己所学“反哺”家乡。来自不同专业的5位党员博士们,包括哲学博士、经济学海归、实验室“工科男”和前支教教师,一起到湖北基层乡镇挂职副镇长,在奋斗与担当中种下了为民情怀。

自评会上,专家结合自己培养学生的经验,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包括:学校为本科生提供的选修课资源丰富而且质量很高,但是缺乏选课规划与指导,建议学校出台配套举措;文科博士生一年级学完课程,后面几年可以离开学校去写论文,造成对学院前沿学术讲座的资源浪费,不利于博士生的学术能力培养,学校应该在教学设置上予以规避;除了发表高水平毕业论文,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咨询报告也是学术能力和学术责任的体现,学校要予以鼓励引导等。


人才强校,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以最优秀的人培养最优秀的人”,是武汉大学的优良传统。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流的师资队伍。

2016年设立人才与专家工作办公室、2017年被确定为“人才强校年”、2018年设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师资引育力度,并将思想政治素养、师德师风要求贯穿队伍建设全环节和全过程,大力提升了师资队伍质量——

创新引才方式,集聚全球高端人才。学校主动追赶国际人才竞争形势,引才更多面向海外,希望给国家做增量。近几年,学校领导带队在美国、英国等世界各地举办人才恳谈会,以开放胸怀吸纳海内外天下英才。6月11日至16日,校长窦贤康率团访问了莱斯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美国一流高校,举办高端人才恳谈会,吸引了90位青年人才参加。学校着力营造爱才惜才环境,让人才深深感到在这里干事业是“”的。

锚定学科发展,引育学科领军人才。加大全球招聘院长、重点实验室主任力度,拿出10余个岗位开展全球招聘。围绕理学交叉学科、新工科、新文科和大医学建设布局引进跨学科人才,“因凤筑巢”成立高等研究院、工业科学研究院和医学研究院等跨学科大型研究平台建设,在学科建设、队伍引进、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领军人才全面支持。

发力内部培育,助力人才快速成长。实施青年拔尖人才出国培育计划,2017年以来共资助151位青年人才赴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牛津、剑桥等世界著名高校或全球领先的学科进行合作研究。加大教学岗位专项支持力度,专门设置教学“351人才计划”。通过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遴选、驻院研究员聘任、人文社科杰出青年聘任等举措,建立健全哲学社科人才项目体系。

坚持人才优先,及时高效配置资源。切实做到以人才为先导和核心配置资源,确保人才经费优先投入、物理空间优先提供、研究生指标优先保障、人才住房优先解决。为人才全方位的服务和保障。艺术学院孟君教授2018年4月全职加入武大,她申请的安家费一个小时内到账,速度之快让她觉得不可思议。

在上述举措的推进下,高端人才方阵不断扩充。据统计,我校国字号人才总量从2016年初的238人(次),上升到现在的454人(次),共新增216人(次),净增90.7%,年均增长率22.7%。高层次人才育才引才用才标杆作用进一步发挥,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高端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效,切切实实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显著进步——

有效发力一流学生培养。以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研究生科研能力突出,为学院良性发展积蓄起后备力量。博士生何海龙师从刘正猷教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 Nature 发表论文;陈文师从徐红星院士,以第一作者身份在 Nature Communication 发表论文;饶浪师从刘威教授,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1篇……崇尚学术、潜心学术的优良学风在该学院已经形成。

有效支撑一流学科建设。4月11日,诺贝尔奖获得者、法国科学院院士Jean-Pierre Sauvage受聘名誉教授,并成立索维奇国际分子科学研究中心,助推化学学科建设;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校长、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方国光,续聘为珞珈杰出讲座教授,继续支持工程学科发展。

有效激发青年人才活力。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邱春印教授是1998级本科生,求学和工作都在武大,在过去的3年中,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 Nature 1篇、 Nature Physics 1篇、 Phys.Rev.Lett. 3篇。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副教授翁小成是一名“80”后青年教师,2018年获得“优青”资助,他的成长得益于青年拔尖人才出国培育计划。

事实证明,人才的“群体效应”是学科发展的根本,而健康的“沃土文化”是“人才效应”的灵魂。我们欣喜地看到,人才强校的共识已经深入人心,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服务人才、成就人才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珞珈山,正在成为人才实现家国情怀和理想抱负的沃土。

自评会上,大家交流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与体会,共识在碰撞中形成:加强人才引进布局,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引进人才,强调德才兼备;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时,兼顾传统学科与现代学科交叉,满足未来综合性人才培养需求;倡导共荣文化,以健康的行为规范和共同的价值认同来谋求整体的发展。


发挥优势,与国家需求良性互动

扎根中国大地、解决中国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一直以来,学校注重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承担起更多服务国家发展的责任,不断提升优势领域的贡献力。

在自然科学方面,武大科技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珞珈一号以目前国内处于空白的“夜光遥感”及国家急需的“低轨卫星导航增强”作为功能设计的出发点,分辨率为130米,理想条件下可在15天内绘制完成全球夜光影像,提供我国及全球GDP指数、碳排放指数、城市住房空置率指数等专题产品,动态监测中国和全球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中心主持完成的“中国高精度位置网及其在交通领域的重大应用”,获得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它系统地建立了精准、快速的北斗定位技术系统;突破了高性能、低成本的北斗核心芯片技术,自主研制了全系列北斗应用装备;建立了全球最大的营运车辆动态监管平台,以及全海域的船舶监管与搜救信息系统。

多项研究成果在NSC期刊发表,提升武大学术团队的国际影响力;“流域径流形成与转化的非线性机理”项目,被国际水文科学协会评价“推动了水资源管理的水文科学基础研究”;用稻米“”出人造血清蛋白,成为国际首个基于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生产的创新药……武大学者面向国家需求,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作出积极回应。

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珞珈智库方阵深度服务国家战略——

主动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涵育学术精品。2016年-2018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32项,排名全国高校第4位;2016年以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各类项目逾400项,科研经费总量逾4.71亿,经费总数居全国高校第4位。涌现出《马克思主义大辞典》《李达全集》《康德黑格尔哲学研究》等高水平学术著作。

提升服务决策能力,多项咨政报告获中央批示。2016年以来,累积1103篇咨询报告被各级政府和国际组织采纳,其中,31份被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作为《网络行动国际法塔林手册2.0版》的唯一国内起草单位,受到有关中央部委高度肯定。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荣获中国社会评价研究院2018中国智库咨政建言“国策奖”。

服务文化强国战略,助力讲好中国故事。国家文化艺术基金项目实现零突破;《儒学与现代化的新探讨》《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获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张昌平教授为习近平主席、印度总理莫迪、王岐山副主席讲解荆楚文化;打造“珞珈讲坛”等高端学术文化品牌,通过各类学术平台助力文化软实力建设和中外文明交流。

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大学自身发展活力的必然要求。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自评汇报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成为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比如,研究方向对接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的聚焦不够;反映科技规模和水平的核心指标增速不快;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大师级领军人才不多;立足国际前沿研究的主动意识不足;研究范式的整体转型步伐较慢等。

面对上述问题,学校制定了明确的规划,将在后续建设中有序执行,为“双一流”建设提质增效。


为期一天的中期自评会结束了,新的下半程刚刚开始。在“双一流”第一轮建设“弯道冲刺”关键点上,武大人凝聚了共识、明确了方向、增强了信心,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跑出新成绩,创下新纪录!

(摄影:刘明杰   编辑:陈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