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漳县清河区:三措并举,大干农建
(陈会林 崔进 秦见君)冬日的暖阳下,在南漳县清河农场管理区的田野里,只见一派热火朝天的农建景象:一队队工人正在辛勤地劳动,有的手拿镰刀、铁锹或砍、或割、或铲、或掀忙着为大小渠道清障、清淤;有的就着工具或和浆、或搬砖、或垒砌、或抿缝急着为水毁地段实施修复建设……工人们矫健忙碌的身姿衬着绿油油的麦苗、油菜使得冬日的田野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为了抢抓农闲时机,尽早、尽快、尽好实施农建工作,清河区水利水土保持管理站在今年9月底,夏粮一收割结束,就按照本县今冬明春的农建计划和实施方案,全站干部职工齐上阵,利用晴好天气,分赴区各村、组开展农建工作。由于该站“三措并举”,农建工作进展顺利,截止12月底,已完成农建任务的55%,其中:计划渠道清障、清淤98.8公里,已完成54公里;计划修复水毁4处,已修复2处。
摸家底,作计划
全区3个行政村51个村民小组,人口1.3万,农田2.2万亩,大小渠道长637公里。哪个村、哪个组有几条渠,渠长多少,渠况如何;有几口堰塘,几处泵站,几处水毁,区水利站的干部职工都心里有数,随便问一个村的水利设施情况,大家都能对答如流。
台上3分钟,台下10年功。身赋这份本领,全仗该站站长邱德全的领导有方。他将全区的水利设施作了“身份证”,要求全站干部职工包括他本人一一记熟。每年夏粮收割结束后,带来大家全区踏勘水利设施,哪条渠堵了、那口堰淤了、哪处泵站要维修、哪里出现水毁等等,一一记录下来。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在全县还为开始实施农建时,就拿出了当年的农建计划。
今年,该站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作出了清障、清淤渠道98.8公里、修复水毁4处的计划。由于先就摸清了家底,计划早,行动也快,进展也顺。
使狠劲,齐上阵
俗话说,凤无头不飞。为将农建工作实施好,真正为本区的农业生产出力,搞好服务,50岁的水利站站长邱德全率先垂范,奔走在管理区的田间地头,组织各村、组实施渠道清障、清淤和水毁修复,找领导、搞协调、授技术,从9月底实施农建工作以来,没休过一个周末。有时任务紧,他也拿起镰刀或铁锹跟大家一道干,忙得满头满脸都是汗,正是寒冬,一身单衣,棉袄都未穿。
如果说邱德全是好站长,那么47岁的易万强就是这个好站长的好帮手。易万强是站里的办公室主任,站里的会计、人事等工作都是他负责,各种报表、文字材料也是他做。进入今冬明春的农建工作后,他白天跟大家一道在田野里忙活,晚上又挑灯忙活手头的日常事务,在对解放大渠实施清障、清淤时,他更是冲在前面。
上行下效。全站干部职工全部去农建现场,一位患糖尿病多年的50多岁老职工也带病上阵:砍杂的砍杂,清淤的清淤,和浆的和浆,搬砖的搬砖……干得热火朝天。
勒裤带,筹资金
修复水毁需要钱。国家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维护与修复资金的投入十分有限,水利工程修复任务,主要依靠水利站、农民用水者协会和群众自筹资金来解决。农民用水者协会和群众自筹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站里又没有多的钱,怎么办?
邱站长心里早就有了注意:那就是不等不靠,勒紧裤腰带,从站里的办公经费里挤,先期自筹资金,先行实施水毁修复。但是邱站长不搞“一言堂”,他组织全站干部职工开了专题会议,商讨资金事宜。他说了自己的想法,并强调大家怎么想的怎么说。他原以为自己的想法不会得到大家的一致赞成,不想他一说出自己的想法,大家都同意了,都说:都水利站嘛,就是搞水利上的事情嘛,紧一下自己,出点力、出点钱也是应该的。
眼下已近年关,方方面面都需要钱。清河水利站硬是从站里挤出2万余元买来水泥、砂石、砖块对该区闫家冲支渠王家坡6组与17组结合处段400米水毁渠体实施修复。虽然该处水毁修复需要资金8万元,自筹的2万元远远不够,但就是这2万元资金使得该处水毁修复工程及时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