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原护桥部队营房发现大段明城墙 将就地修复

23.11.2015  10:37
图为:文化爱好者测量明城砖 楚天快报记者陈洋波摄

  ■震华门,又称长门,是古襄阳城的六座城门之一,也是襄阳古城仅存的三座古城门之一。如今,远眺襄阳城东北角的震华门,孤零零地仅留下一座城门、一个瓮城。

  连接震华门的城墙去哪儿了?该段古城墙原址何处?随着武警护桥部队从襄阳一桥襄城段撤离,21日,有文化爱好者惊喜地发现,大段明城墙藏于泥土中。

  经市文物管理处现场查探证实,此处城墙正是连接震华门的城墙,由明朝大将邓愈主修。此区域古时称做新城湾,似古城的一枚“犄角”,拱卫东北安防。

   部队营房

   明代城墙现身

  21日,楚天快报记者随文化爱好者李治和、王夕平来到原武警护桥部队营房。此时,军营房屋已被拆除,仅剩下些许墙基。

  在红色的水塔边,一处拐角现身大段古城墙,呈垮塌状斜着立于地面,一旁还有十多块城墙砖散落。

  文化爱好者对散落的城墙砖测量发现,城砖一般长0.4米、宽0.2米、厚0.1米,每块砖重7至20公斤,最长的城墙砖长度达到0.49米。“南京明城墙的城砖规格同为长0.4米,宽0.2米,厚0.1米。”文化爱好者李治和说,根据形制判断,该段城墙应同属明城墙。

  有趣的是,有些城砖用手敲击后会发出清脆的瓷片音。李治和介绍,这些城砖已被瓷化,是由于当时烧制温度过高所致。

   明初兴建

   基于宋元城墙修筑

  得知发现明城墙,文化部门迅速赶往现场勘察。

  市文体新广局相关负责人黄健经过比对确认,这段城墙确为明城墙,并推测为明初所建。

  勘察中,黄健还发现此段城墙的“特别之处”,城墙的夯土里,裹着大量小块城砖。“这与明朝修筑城墙的方式有所不同。”黄健说,明太祖朱元璋采纳了儒生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后,集中全国之力修建城墙。明城墙的修建有着严格的规定,其内部要用夯土夯实,外部用城砖垒砌。

  为何夯土变为小块城砖?黄健分析,与襄阳独特的历史地位有关。可能当时邓愈修筑这段城墙时,原址上已有宋元城墙,故而,修筑有宋元城墙的痕迹。

   襄阳府志

   手绘图再现新城旧影

  乾隆版《襄阳府志》记载:明取襄阳,以平章邓愈镇其地,于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修之(襄阳城)。拓(襄阳城)东北角,由旧城大北门外东绕今长门,环属东城。

  经过地图比对,原军营所处区位正是记载中的新城,又叫新城湾。

  长门城墙围绕的新城到底是啥样?随后,楚天快报记者随李治和翻阅乾隆版《襄阳府志》《襄樊市地名志》发现,两本书中分别印有手绘、电脑制图的两个版本的襄阳城。

  在手绘图中,记者看到,新城位于东北角,在整个襄阳城中格外“凸出”,其中,震华门(长门)是该区域唯一进出口。

  电脑作图的版本中,新城类似一个直角梯形,军营所处位置刚好位于斜角位置,军事地位不言而喻。

  王夕平说,当时,新城的城外有长门、闸口两个重要码头,它们与樊城宴公码头、余家巷码头、官码头隔江相望,承担着重要的水运任务。

  其中,闸口是襄阳城东北隅水陆交汇的重要节点,也是进入襄阳城无吊桥的陆路通道。它北临石堤驳岸和汉江,南为护城河水,东接襄渠土堤,西有长门城墙,地势极为重要。史料记载这里曾发生过不少的战事,如咸丰六年,红巾军首领王喜派兵从这里过闸攻城,连战四天,以失败告终。

   就地保护

   长门遗址公园添“新景

  2013年,长门遗址公园依托长门古城墙遗址开建,其北临汉江,东止闸口路。楚天快报记者发现,大段古城墙散落的位置与长门遗址公园仅一墙之隔。

  据介绍,长门遗址公园西起汉江大桥,东至闸口路,北至汉江,南至襄阳技师学院,园区总面积9.2万平方米。公园将以“历史的车轮、成长的年轮”为主题,设计定位历史遗址保护和儿童休闲体验两大功能,分为内容不同的七大区域。公园将通过雕像塑造的方式再现历史场景,同时进行古代军事文化展览。市民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也能了解到长门的历史文化。

  市文物管理处主任邹劲介绍,将对这段古城墙采取就地修复、原址保护的措施,为长门遗址公园增添“新景”。

  黄健说,随着震华门周边明城墙的发现,将与震华门连成一体,打好襄阳古城这张旅游牌。

  震华门券门有“48步不见天”的美誉,这在全国较为罕见。黄健相信,明城墙的发现和长门遗址公园的建设,将唤起这座古城的城市记忆,留下更多文化财富。

  楚天快报记者陈洋波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