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组织历史学院师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31.05.2022  22:51

新闻网讯(通讯员陈娜)5月30日,按照学校党委部署,历史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了专题学习。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平出席,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陈伟、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历史学院党委中心组成员、学生党员代表等参加学习。

会上首先观看了新闻视频。5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吴平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及其对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就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中华文明探源工作指明了远景目标和具体路径,对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地深化认识、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具有重大意义。学校将积极组织师生尤其是相关学科师生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握核心要义、领会目标要求、自觉对标对表,继续大力支持历史学科、考古学科发展,为考古事业、文物保护、历史研究创造良好条件,继续举办敦煌石窟考古特展等用活文化遗产资源、讲好中华文化故事的创新活动,进一步发挥出武汉大学传承文明、引领文化、以史育人的独特功能。

陈伟表示,文明历史的研究,既包括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也包括中华文明发展演进的研究。中华文明历史研究,就是围绕绵亘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展开研究,这不仅是考古学者的工作,也是全体历史学者的责任。他介绍,简帛研究中心目前承担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特别是两个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云梦睡虎地77号西汉墓出土简牍整理与研究”、“荆州胡家草场12号西汉墓出土简牍整理与研究”。他表示,中心将继续集中精力,把项目涉及的各种律令、文书、书籍、数术、历法文献,整理好,研究好,为中国文明历史的复原和研究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学术服务处处长陶军认为,创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充分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我们要加强评价体系、人才储备、平台搭建等领域建设,深刻把握学术发展规律,处理好冷门与热点、应用与基础、集中攻关与自由探索、时下的与长远的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尊重各学科的发展规律,推进学科交叉,为中国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及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构建贡献武大力量。

武汉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岱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高度重视借鉴、汲取历史经验,多次组织历史、考古、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主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九次中央政治局学习的讲话中,既注重文明研究,又强调文明阐释,要求把中华文明的研究不断引向深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继续深入学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掀起学习热潮。立足学科特色优势和资源,加强研究阐释、创新载体形式,更好发挥传承文化、弘扬精神和以史育人的积极作用。

历史学院副院长、考古系余西云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进展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精神的东渐和疑古思潮的兴起,传统的古史体系被腰斩,中国早期历史重建的使命就主要落到考古学的身上。经过一百年几代考古学者的努力,今天的学术界对史前时期的历史与文化有了非常丰富的认识和理解,用大量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国史前时期的文化变迁、社会复杂化和文明起源的过程。

历史学院副院长、历史系郑威教授表示,本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的专题集体学习,体现了对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研究的重视,对我们历史学研究者,特别是从事早期中国史研究的老师来说,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史记》中更早的篇目,《五帝本纪》《夏本纪》等,目前缺少文字资料,只有充分结合考古材料、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才能实现新的突破,这对新时代的历史学者来讲,是一件任重道远的重要研究。新时代我们早期中国史学者要立足本职工作,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史,讲好中华文明历史故事。

历史学院副院长、考古系李涛副教授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与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我们可以预期未来将会不断涌现出更多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研究,而且特别是高度统一、整合性强的研究课题。我们要将这种综合性研究作为考古专业未来几年发展的重点发展方向。现阶段我们对文明发展复杂性的认识和解读还有欠缺和不足,对长江中游地区来说,这是一次梳理、认识、提炼的新时机,武大考古专业应该抓住机会,争取完成更多具有学术前沿性、原创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形成一定的自身特色。

历史学院学生党员代表李沛谈了谈自己的学习体会,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作为考古文博专业的学子更应该带头不断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提升科研能力,丰富保护利用的形式。以历史文化遗产为载体,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夯实民族根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历史学院院长刘安志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为历史学研究及考古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即聚焦中华文明历史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学的重要讲话精神,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我们要发扬历史学科与考古学科,要加强与湖北文博部门的合作,发挥学校多学科交叉优势,激发内部活力,突破自身局限,寻找新兴学术增长点。我们要以传承文明为己任,充分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

历史学院党委书记刘礼堂主持会议并表示,历史学院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传承文明为己任,更好地发挥史学育人的作用。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要引领师生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中华文明的光芒照亮民族复兴之路,让大遗址保护成为社会共享的文明课堂。同时,我们要着眼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演进轨迹,构建中国特色的考古学体系,倡导考古学学科问题意识的全球化、研究方法的前沿化、技术水准的国际化。

学院师生表示,通过学习深刻感受到党和国家对考古及历史学科的重视,对学科的重要意义有了进一步认识。历史学院师生将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化为奋斗的动力,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为考古事业、文物保护、历史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付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