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行]丹江口三道防线呵护一库清水 转型发展实现绿色崛起
秀美的丹江口水库
丹江口市城区污水处理厂
丹江口美丽新村
丹江口移民新村的人工湿地
荆楚网讯(记者王淳、鲁腾通讯员王东)从汉十高速土关垭收费站下高速,沿双向6车道、全柏油路面的丹土一级公路环山而行,两旁青山如画。“服务南水北调工程,打造中国水都”、“建设宜居宜业宜旅的工业生态旅游城市”的巨幅路牌标语不时可见,车行20分钟就进入了丹江口市区。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的日益临近,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丹江口能否“永保一库清水送北方”,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也是46万丹江口人民的神圣使命。6月9日,记者进行了一番踏访。
呵护水源 生态立市
站在丹江口大坝坝顶望去,壮阔的湖面清澈如许,远处青山层峦叠嶂,沙鸥翔集。
然而,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丹江口大坝建坝初期过度砍伐和毁林开荒,致使丹江口水库生态环境功能非常脆弱。目前,丹江口市水土流失面积1600多平方公里,约占十堰市土地总面积的50%左右。
针对水土流失的严重问题,丹江口市委、市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坚持不懈地进行了水土流失恢复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我们设下生态缓冲、综合治理、生态自然修复三道防线,呵护一库清水。”丹江口市市长助理蔡文介绍,该市先后投入4亿多元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全面推行专业化造林、科技化造林、四季化造林、立体化造林的“四化”造林模式,大力实施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长防林、低产林改造、天然林保护、绿色通道、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2013年,丹江口市筹资3000万元,着力推进以裸露山体生态修复、集镇及村庄、工业园区周边及宜林荒山等生态建设工程,全年造林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6平方公里。统计数据显示,丹江口市森林覆盖率已由初期的34.2%提高到现在的50.54%。
发展经济 “绿色”把关
作为核心水源区,一方面要保护好水源,另一方面又要发展经济,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丹江口市的答案是:坚持“生态立市”战略,所有新上项目,一律要过“绿色”环保关。
据介绍,丹江口从服务南水北调大局出发,从自身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的需要出发,建立了科学、完整、统一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和监测考核体系,先后关停并转70多家污染企业,拒签了不下百个有污染的招商项目;实施了农夫山泉、开泰激素、东圣化工公司两水闭路循环和环保脱硫技术改造;对大坝以上库区范围内有可能影响水质企业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并督促引导企业投资新建水污染防治和环保设施,以及环保在线监测设施。投资1.6亿元新建了城区污水处理厂和六里坪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 5.5万吨,城区的生活和工业污水经过处理后已全部实现达标排放。
青山绿水是丹江口市最好的资源,是丹江口市最大的财富,也是丹江口市最有竞争力的发展优势。该市将“产业链条长、发展前景好、能源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作为招商引资的首选条件,加快形成以水资源利用、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为主的生态产业集群。目前,该市已建成农夫山泉、源头水等4家水资源利用企业,香港心怡心宝凉茶和苏打水、国水清泉饮料、北京康为水产品生物加工等10余个在建新型工业项目即将陆续建成投产。此外,正在火热建设的乾舜照明、共同医药、氮氧传感器、武当医药科技园等一批高科技新兴项目,也将成为该市绿色跨越发展的“梦之队”。
据统计,2013年,该市实施新建及技术改造项目92个,引进工业项目80个,投产项目22个。全市共有123家规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30亿元,其中生物医药、水资源加工利用等新兴产业实现产值58亿元;1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37亿元。
而从丹江口市统计局得到的数字,该市一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74%,而工业总产值却保持19.4 %的增长,完成工业总产值64.24亿元,工业经济在转型发展中实现了绿色崛起。
在六里坪镇孙家湾村,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国刚拿着刚从大棚内摘下的黄瓜热情的递给记者。他介绍,孙家湾村是丹江口市最大的移民村,除了外迁移民2353人以外,后靠内安的一面还有1230人。以前村里的砖厂、预制板厂都关停了,柑橘园也要被淹没,为了让移民能够安居乐业,村里将新开垦的土地进行了流转,建起了蔬菜大棚,种植有机蔬菜。现在,村民们除了打工收入外,每天在地里干活还有80元收入,一年下来收入七、八千元,是搬迁前的一倍多。
据介绍,围绕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该市大力发展柑橘、茶叶、蔬菜等特色产业和无公害农业,加快林业产业基地和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步伐。目前,全市柑橘面积已达30万亩,荣膺湖北省水果大县称号;水产业已形成11.5万亩养殖规模,年产水产品7万吨;发展核桃4.2万亩、油茶3万亩,中药材5.4万亩……
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该市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结合南水北调移民迁复建,重建了均州古镇。围绕“三区三线”打造旅游精品,形成旅游景观集群,实现山、水、城互动,致力打造环库旅游核心区。此外,还结合南水北调移民内安和集镇迁复建,打造一批生态文化旅游名镇、旅游名村,全市旅游产业异军突起。
民生家园 “护水”为重
丹江口市茅腊坪村农民辛喜玉已连续三届担任全国人大代表,10余年来,她承包800亩荒山种植核桃,探索果园养鸡,建设沼气池,带头发展林下经济和生态庭院经济,引导广大农民保护库区水源。
在辛喜玉的示范引领和扶持带动下,丹赵路办事处已有100多户农民在库区荒山上建起了生态种养基地,大力推行清洁养殖和清洁种植,全市“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等生态庭院经济模式初步形成。
该市环保局副局长冯声虎介绍,丹江口市作为湖北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重点示范区,以农村环保四个“两”(“两清”即清洁种植、清洁养殖;“两减”即农药减量化、化肥减量化;“两治”即村庄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两创”即生态乡镇创建、生态村创建)为主线,抓点、带线、促面,通过集中整治,使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影响库区水质安全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作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丹江口市有近6万人的内安移民,仅移民集中安置点就有163个。为有效处理这些安置点的生活垃圾和污水,消除点源污染,治理面源污染,该市在每个安置点都建有规范的垃圾池,并创新建设新型人工湿地组成的污水回收处理系统,相当于每个集中安置点都有数个小型污水处理厂。
丹赵路办事处同心移民安置点的移民王明友指着长满美人蕉的人工湿地系统告诉记者,这些植物简直太神奇了,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从进水口进去,最后出来的就变成清水了,无色又无味,还可以用来浇灌菜地。
行走在丹江口市的城市、乡村,美观适用的垃圾池、垃圾箱随处可见,乡村公路平整干净,绿化树木青翠欲滴,大小沟渠清澈通畅,群众文明环保行动蔚然成风,一个宜居宜业宜旅,天蓝水净地绿的美丽丹江口,正在南水北调源头冉冉升起。
2014年元月,国家环境保护部、财政部通报了2013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和考核结果。湖北省丹江口市被评为“轻微变好”县,成为全国31个环境质量变好的县市之一。“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II类饮用水标准,北方人民完全可以放心。”蔡文说。
丹江口市市委书记孙咏平表示,将高举科学发展大旗,树立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更加突出生态建设的核心地位,坚持以生态发展为根本发展战略,以保护水源为“第一要务”,严把“绿色”环保关,积极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构建适应水源地要求的新型生态产业体系,努力实现丹江口市的可持续、生态、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