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大:师徒结对传帮带 思政教育接地气

01.12.2015  11:35

   中新网湖北新闻12月1日电 (杨灵珍 陈岩) “这门课和原先接触到的政治课有很大不同,老师并没有过多的讲解抽象的理论,而是用生活中的具体案例教给我们处理困惑的方法,很实用。”刚刚结束《思修与法基》课的大一新生李倩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回想起当初选这门课的经历,李倩告诉记者,“辅导员是我们进入大学以来最熟悉的老师,当发现理论必修课课表安排上出现了自己年级辅导员的名字时,感到很新奇。

  华中师范大学于2015年5月份开展的“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计划”,自授课以来,受到学生广泛好评。“高大上”的理论在辅导员精心准备的课程活动中“贴地气”的展现出来,真正面向学生的精神需求,为学生发展提供“解惑良剂”。“融合计划”最新一期课程的主题为“适应人生新阶段”,从主题的确定到教师集体备课、上课以及课后的总结交流,教师与辅导员都倾情投入。

  “融合计划的背后体现了华中师范大学致力于开拓为学生所用、为学生所喜的课程,一股股充满活力的新鲜血液正在融进教师教育体系中。

   师徒结对:“高大上”与“接地气”的完美融合

  “融合计划”一直采用“师傅带徒弟”的一对一指导模式,使指导更有个性、教学更有针对性。城环学院辅导员杨灵珍的指导老师是本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主任梅萍老师。在谈到对于“一对一”指导模式的体会时,杨灵珍说道:“梅老师十分信任辅导员,会经常提到‘辅导员的经验很丰富,和学生接触最多,有很多案例,一定可以讲得很好!’这让我备起课来充满底气。

  在传授思政理论课备课经验时,指导教师周凤琴认为,“讲好思政理论课要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站高望远,善于顺应时代潮流,围绕党和政府的决策和大政方针;“立地”就是要紧密接触地气,要利用辅导员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优势,深入学生现实和网络生活,用一些学生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真实实例启发和引导学生。

  “高大上”的思想政治理论遇上“接地气”的辅导员,在“一对一”传帮带的模式下,由思政理论课教师把握教学方向,给予具体指导,一线辅导员结合工作经验,将学生的需求与发展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教学:走进学生 贴近生活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它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影响深远。“融合计划”实施过程中,辅导员一方面可以结合工作经验了解学生关注世界的视角;另一方面可以采用问卷星扫码实时统计学生情况、利用微信墙开展课堂讨论等,为思政理论课带去了新颖教学手段。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辅导员胡尉尉在思政老师的指导下,上课内容就以网络热词“叶良辰”及其背后的故事入手,重点引导新生关注人际关系的建立与优化,从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和父母关系的视角来分享大学适应期如何顺利度过。此外,还引用热播剧《琅琊榜》中的故事进行分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认同感。

  教育学院辅导员覃娟以“大学经典打油诗”为开篇,一下就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随后又以“屠哟哟等3人获诺贝尔医学奖”、“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中式学校》”等最新事例开讲“如何充实大学生活”。

   教育反哺:“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计划,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载体、搭建了新平台,同时进一步提高了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外国语学院辅导员孙梦霖结合工作实际,力求通过互动、故事、视频等手段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反之,课堂教学也进一步充实她近期的研究课题《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质性研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里,几位思政教师一起交流着这次“融合计划”的成效,梅萍老师谈到:“这些年轻的辅导员,案例确实不少,同时,还引入了信息化手段,让我们思政理论课也进入互联网+时代。”

  在思政理论课教师、一线辅导员的共同努力下,“融合计划”达到了预期效果。据了解,华中师范大学后期还将通过辅导员沙龙、素质拓展课程座谈会、微课堂等形式,进一步完善计划方案,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添砖加瓦。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