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中屋脊伴航起飞——神农架机场气象保障服务纪实

02.06.2014  13:23

      5月8日上午,矗立于华中之巅的湖北省神农架机场,蓝天如洗,空气清新,一架被誉为“高原雄鹰”的东航空客A319客机在停机坪平稳降落,标志着位于“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机场正式通航。
        神农架林区位于湖北省西部,境内层峦叠嶂、地形复杂,立体气候明显,坐落于此地的机场天气气候更是复杂多变。机场建设,气象先行。神农架机场从构想、选址、立项、设计、施工建设、试航直至通航,都离不开气象部门付出的努力。

        荒凉之地测得珍贵资料
        在神农架林区兴建机场的构想始于1996年年初,然而,在当时经济发展状况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下,这只能是梦想。时任神农架林区气象局局长的宋正满也参与了林区党委、政府组织的讨论,考虑到当地对航空交通的迫切需求,他并没有将这一构想视为空想。在他的带领下,林区气象局在离该局近100公里、十分荒凉的酒壶坪建起虽然简陋却规范的观测场。借了护林防火站的木板房当值班室和宿舍,安排两人轮流值班,林区气象局在这里开启了最初的观测业务。
        刚观测了几个月,就有消息传来:神农架建机场几十年后都不现实。然而,观测并未因这瓢冷水而立即中断。宋正满说:“搞气象讲究个春夏秋冬、周期轮回,要干就是整年。神农架是宝地,我们的观测资料肯定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用处。”就这样,酒壶坪有了1996年3月至1997年2月压、温、湿、风和降水等一套完整的气象资料。
        那个叫酒壶坪的荒凉之地,如今已成了游客集散中心、武当山至神农架交通要冲,距离神农架机场仅30公里,直线距离不到5公里。也就是这一年的完整资料,为后来机场选址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参考。

        历尽艰辛建起机场小站
        十年弹指一瞬。2006年年初,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争取多年的机场建设项目取得重大突破。
        神农架的天气气候条件适合建机场吗?哪里最适合建设?那一年的气象资料派上了大用场。靠它,气象部门给出了机场的预选址。然后,林区气象局开始漫长的论证过程。
        当时,机场场址预选地尚未通公路,人迹罕至。气象工作者历尽艰辛,在海拔2600米的牛场坪建立了气象站,这里距离场址预选地直线距离仅10公里。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2006年7月1日,机场气象站正式启动运行。
        从通车的地方到机场气象站要经过十多公里陡峭的山坡。寒冬时节,最低气温可降至-20℃以下。该站实行两人值班,20天一轮换。遇下大雪车辆无法通行时,值班人员就得在这儿待一月之久。抽水设备也常因低温冰冻“不工作”,业务人员只能吃积雪融化的水。
       
        始终如一实现全程参与
        2011年4月,机场正式开工,林区党委、政府提出要将神农架机场建成中国最美机场。
        神农架机场区域雨天、雾天很多。林区气象局详细了解建设施工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开展施工专项气象服务,通过手机短信、专报、电话传真等方式,为建设指挥部和施工部门提供未来3天天气预报、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一周天气趋势等各类产品。
        机场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尹先德感慨地说:“在机场建设的30个月里,气象服务始终如一日,从未间断。事实上,气象部门参与到进度安排、现场施工、安全保障等各个方面,贯穿到机场跑道设计、航线规划、飞机起飞降落技术参数设计、机场校飞、试飞等各个环节,我们才安全高效地完成了机场建设。”
        2013年11月7日,神农架机场试飞。气象局在林区政府提前召开的机场试飞筹备工作专题会上,提供了6日至7日天气条件有利于飞行的决策信息,还派出两名专业技术人员提前赴机场气象台,对试飞前后的气象观测和临近天气预报进行技术指导。在机场试航仪式上,林区区长杜海洋对气象部门为机场建设付出的大量心血表示感谢。
       
        如今,机场正式通航,“雄鹰”在华中屋脊起飞,神农架高山气象服务将继续伴随“雄鹰”高飞。
        (作者:周建新  王章敏    本文刊发于《中国气象报》2014年5月21日二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