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王道山 嶙峋远岫千层拥(图)

15.02.2016  10:54

    新华社高级记者方政军博士在罗田县王道山和黄金水(中)、蔡之鹏(右)同志调研。张早萍 摄

    新华网武汉2月15日电(记者 方政军)立春时节,记者登上久负盛名的湖北省罗田县八景之一“王道汉松”所在地王道山(俗亦称黄道山),拂去岁月的尘土,追寻古寺的风采,深感王道山禅寺虽然历尽沧桑,仍不愧千年古刹,这里历史人文深厚,水绕山环,苍松翠竹,腊梅丹桂、杂树群花、古木参天,她与对面不远的“老塔唐梅”各有千秋,真是名不虚传。

    据清朝光绪元年《罗田县志》称:王道山的上庙建于山顶,原为道观(附近李家楼出土的春秋战国文物可证鄂东此地开化较早),道观传始建于西汉。此山因一王姓道人于此飞升得名,其手植汉松至明、清时,早已合抱不交,葱翠苍劲。当地民间至今流传着童谣:“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老人们说,东汉前,罗田这块地方有过大动乱,经过大迁徙,东汉初光武帝建武23年(公元47年),徙置西阳五水蛮于鄂东山区,罗田为巴水蛮驻地。唐初,罗田属兰溪县,义水河一带屡经战斗,王道山之“捉马坳”、塔山之“放鹰垴”、华桂山之“脱弓丘”等均因当时征战得名。唐初太宗李世民统一全国后,下诏“交兵之处,建立寺刹”(《广弘明集》28卷)。到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灭佛,此山佛寺拆毁,庙产没收,驱僧还俗。《黄州府志》载,明朝嘉靖年间,罗田著名之道教国师万福敦及其徒弟陶仲文(后为嘉靖皇帝最宠信之当权国师),正是在王道山修练而成正果的。

    湖北省罗田县原教育局长蒋敷德先生1996年元月18日撰文称,民国初年所见到的王道山庙宇,是经过多次毁建后重修的,上庙在驻鹤亭下,有正殿、吕祖阁、斗姆宫,前半余基为雕花石柱,供有雷公、电母,多有名人墨客之题咏。有一块黑古碑记述了北宋神宗熙宁年间重修的过程。历史悠久的“王道钟声”起自何时,在驻鹤亭外的两根石柱上,刊刻有北宋时罗田拜为副宰相的王韶(与王安石同朝)书写的一副对联:“嶙峋远岫千层拥,浩瀚长流九曲来”。上款是:熙宁甲寅为王道观题(注:公元1047年),下款是:枢密副使王韶书。笔力古朴雄健。

    新华社记者站在山顶驻鹤亭遣址,灿烂的阳光下四顾远眺,深感此联不仅道尽了王道山的地势雄姿,也凭此记录了昔年此间壮丽山水的历史风貌。极目远山,只见层峦迭嶂,河水三面环绕,形似一个半岛,汤河、白庙河水汇到大河岸后,从高庙迂回向西与北丰河在两河口会合,再绕山西南向凤山县城流去,成为义水。此情此景,美不胜收。此山至今仍有多棵大树伴随古寺受到保护,庙宇中有一老者名黄金水,和主持释法超常年料理、香火不断。他和籍贯王道山麓的原罗田县深水河中学校长、现北京某公司董事长蔡之鹏介绍,原老住持李果成先生为人勤谨木讷,“不立文字,单传心印”,常常向门徒讲述王道山的兴衰历史。李果成曾收养一小沙弥阳逻人雷常青,为解放后寺庙林场主要劳力,其俗家胞姊雷衍仁原为武汉铁佛寺老尼姑之门下,其师逝世于1955年后访其弟,留住王道山,勤俭经营,造林植树、种菜烧火,让山寺自给有余,她得到当地的人民尊重,当选为罗田县政协委员、佛教组组长,和大家一道保证了佛寺众僧全心皈依、香火绵延、坚持礼佛。

    据蔡之鹏同志介绍,1973年,84岁的主持李果成在圆寂前,先后向雷衍仁、陈常容等门徒断续转达前辈口述说:王道山寺僧,属临济宗黄龙派门下,宋朝时作过传法丛林,当时四方来此受戒,发给度牒僧人有300多人,下边小王道山上的茅庵曾住比丘尼80余人,均在此受戒领度牒。传说的古寺建筑是按残碑所叙北宋时建的轮廓,山门有三个门,一进五重。

    黄龙派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禅风以严厉痛快称著,宋朝时罗田县多江西省移民,因黄龙派在中国和日本广为流传,故元、明时期常有黄龙派名僧来此住持事务。清乾隆年间,有位老师父据前辈口传写过一册王道山《禅寺志》,由历代住持珍藏。人称此寺一直用香木大箱珍藏挂在上殿东厢角的《华严经》与《山志》、《汉松之遗》为镇山三宝。王道山是从太平天国战争破坏庙宇未修复起,又更经1942年侵华日军上山烧杀全毁上庙、破坏下庙衰歇下来。

    经考证,位于凤山镇北丰河东的王道山明代办过“黄道书院”,享誉数百里。罗田北丰河胡氏一母所生四子曾先后成为进士,其中除老大外,胡明庶、胡明通、胡明书兄弟三人名重当时,在县城旧街建有石碑坊,因其门额低,令过路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午后告别苍松翠竹的王道山时,黄金水先生向新华社记者展示了有关部门新绘的几幅寺庙远景规划图纸,他说,罗田县旅游局和当地的干部群众深深感受到,重新认识和建设王道山有着多重的意义,期待着党和政府择时开发,人们盼望让昔日的“汉松之遗”、“鹤亭观日”、“蓬莱仙境”等名胜重回人间,让古老的王道山焕发青春。

王道山永庆禅寺规划效果图之一。新华社记者 方政军 摄

 (责任编辑 陈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