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治理,洪湖重现“浪打浪”

26.04.2016  12:32

十年治理,洪湖重现“浪打浪

年底前将拆除全部围网,进入生态渔业时代

  人民日报记者 程远州

 

水草丰美的洪湖湿地,飞鸟翔集。徐祖林 摄

   编者按: 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谆谆告诫:“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古老长江将谱写新的篇章。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多样,生物种类与群落类型繁多,已建立了各具特色的自然保护区。更加用心地呵护自然保护区,牢牢守住生态红线,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题中应有之义。从本期起,生态周刊将对长江流域自然保护区的状况予以报道,敬请关注。

  4月1日起,洪湖进入休渔期,往常要早起晚归出船打鱼的王贵才,如今歇了船篙,坐在自家的两层船楼上晒太阳。少了渔船往来,烟波浩渺的湖面显得寂寥空阔。随风而动的波浪翻白处,时有水鸟飞跃捕食。

  “洪湖总算又活过来了,以后可不敢再过度开发了。”王贵才1962年从微山湖迁来洪湖,自此以湖为家、三代事渔,见证了洪湖的变迁。

  被称为江汉明珠的洪湖,曾是“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畈稻谷香”的水上天堂。因无序围湖养殖、过度捕捞猎杀,这里一度变成了满湖围网、飞鸟绝迹的臭水湖。经历10年治理,终于又见“浪打浪”的景象。

   围网养鱼,“浪打浪”变成“竿连竿

  在王贵才的记忆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洪湖最美好的时光。“那时候,可以说是‘捞鱼’,跟歌里唱的一样,一网下去,就满满一舱鱼,很多渔民的家底儿都是那时候攒起来的。”他说。

  “清早船儿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然而,歌里那样的好日子并不长久,在疯狂猎捕下,洪湖鱼汛规模锐减,为增加渔获,渔民们开始使用“绝户网”,网眼织得密如蚊帐,一网下去,大小鱼虾无一幸免。

  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湿地保护科科长邓兆林介绍,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疯狂无序的天然捕捞难以为继,中科院水生所引进了围网养鱼的项目。眼见从事水产收入高,很多农民弃农从渔,加入围网大军。一场旷日持久的“圈湖大战”开始了,众多渔民涌进洪湖,插旗为标,插竿围网,无数个小鱼池将洪湖切割得支离破碎,逐渐形成了壮观的“水上长城”,昔日“浪打浪”变成了“竿连竿”。

  “围上网就是自家的鱼池,你围200亩,我围500亩,‘湖霸’们用拳头争地,相邻的村庄居民甚至为此发生械斗。”王贵才说,他们家就曾经围了700多亩水面。

  上世纪90年代末,养鱼饵料不足,渔民们转而养螃蟹。围养的螃蟹吃完了围养水域的水草,渔民们需要到其他水域绞草作料。短短几年时间,湖区水生植物急剧减少,水草覆盖率从原来的98.6%下降到只有零星水域有水草。而围网的面积则在2004年底达到37万多亩,占到洪湖53万亩水面的70%。

  张圣元是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阳柴湖示范区的协管员。他介绍,水草绝迹之后,为了增强水的肥力,渔民们开始“整车整车地往水里倒肥料”,水体被严重污染。渔业资源渐近枯竭,一部分渔民“转行”捕鸟,他们用猎枪、网套、钩子、投毒等方法大肆捕捉水鸟。张圣元就曾是洪湖有名的“捕鸟王”。

  随掠夺式渔业开发而来的,是环境的急剧恶化。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卢山说,2004年的调查显示,洪湖的鸟类仅余2000多只,水质为劣四类、劣五类,野生鱼类种群趋于单一化和小型化,几乎到了无鱼可捕的程度。

   拆除围网,休渔补苗,水质转好

  洪湖的生态恶化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救救洪湖”的呼声越来越响。

  2005年,湖北省政府拨付7000万元专项资金,打响了一场牵涉周边10余个乡镇、近1.5万人的“洪湖生态保卫战”,目标是在2007年前,将洪湖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水域的围网拆除,将洪湖水域养殖总面积控制在水域面积的10%以内。

  “如果不能拆除围网,洪湖生态恢复就是空谈。”邓兆林介绍,洪湖治理的关键在于渔民上岸,但让所有渔民马上上岸显然不现实。作为缓冲手段,对于2500多户以湖为家、岸上无房无业无收入来源的渔民,给予每户20亩水面开展生态养殖。此外,在7个月安置过渡期内,给渔民每人每月发放1050元补贴。

  随后一年,洪湖上曾经密密麻麻直插水面的撑网竹竿被清除,近33万亩水面“拆围”完成,水阔天长的景象再现。

  围网大量拆除,让濒临死亡的洪湖有了喘息之机,但已遭破坏的水生植被和鱼类资源的恢复并非朝夕之功。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曾晓东介绍,按照多个部门参与编制的《洪湖湿地生态建设综合规划》,保护区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恢复生态。

  “总结起来是5个字,禁、补、投、种、保。一是‘禁’,每年4月1日到7月底是休渔期,比长江多一个月;二是‘补’,用灌江拉苗的方式,在长江渔汛到达洪湖水域时,放江水入湖;三是‘投’,专门建立鱼苗繁育基地,每年6月、11月人工投放2000万尾鱼苗;四是‘种’,在一些不能自然生长水草的地方进行移栽,年均栽种5000亩;五是‘保’,加大对非法捕捞的打击力度。”曾晓东表示,洪湖上3个保护站交叉出警,每天都有巡逻队员巡湖,另外,还开通了百姓举报热线电话,去年接到了15起关于非法捕捞和猎杀水鸟的举报。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现在,洪湖重要生态指标呈‘U’字形走势,2004年左右是谷底,现在又逐渐攀升。”邓兆林指着自己绘制的图表说,2015年,洪湖水质总体恢复到地表水标准三类水平,天然迁徙鸟类种群恢复到20多万只,水生植被覆盖率达到85%以上,“洪湖水、浪打浪”的景观重现。

  让保护区的人们兴奋的是,去年12月份,湖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的专家在阳柴湖示范区,发现了两只青头潜鸭和规模上千只的冬候鸟鸟群,东方白鹳、小天鹅、白琵鹭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和濒危鸟类紫水鸡,也相继被发现。

   面源污染,水葫芦泛滥,恢复生态还有很多难题

  “岸上没有田、没有房、没有工作,上岸之后我们怎么生活?”说起渔民上岸,王贵才既盼又忧,盼的是早日脱离大半辈子“水上漂”的日子,忧的是面对岸上不熟悉的生活方式,心里没底。

  面对动辄几十万元的房价,很多渔民打起了“退堂鼓”。王贵才说,洪湖市提出政府回购渔船,帮助渔民岸上安家,但是很多渔民已经将渔船抵押给了银行和地下钱庄,回购难以实施。

  “从2008年以来,连遇雪灾、水灾、旱灾,亏的年份多,赚钱的年份少,大多数渔民都欠着债,就靠着螃蟹丰收一季翻身呢,现在上岸,难啊!”王贵才表示。

  而按照计划,今年6月30日前,1634户专业渔民应全部上岸,今年年底前拆除全部围网,洪湖从此进入“人放天养、捕捞生产”的生态渔业时代。

  “这几年,随着生活成本的增加,再加上水产养殖受天灾影响大,原来政府划分的每户20亩养殖水面已不能满足渔民需求,洪湖上的围网面积有所增加,目前总面积在15.5万亩左右。”邓兆林介绍,在洪湖周边,围湖拦汊的行为在逐渐侵蚀湖面,一到冬季便成为保护区管理局打击的重点。

  随着国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的实施,洪湖渔民上岸已成定局,洪湖告别人工养殖时代指日可待。但生态恢复仍面临很多难题。

  “在江汉平原,洪湖是最大的‘污水处理厂’。”曾晓东说,江汉平原是重要的农业区,长期以来农业面源污染难以解决,有着“中南之肾”之称的洪湖,承接着来自上游的生产和生活污水,不堪重负。

  在洪湖入湖口、河道和养殖区周边,成片的水葫芦触目惊心。在水葫芦集中的区域,下面的沉水植物会因缺氧而死亡、腐烂,水质变坏发臭,威胁着鱼蟹的生存。虽然保护区管理局组织了几次大规模清理,但其危害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曾晓东表示,严重时洪湖上水葫芦面积高达10万亩,这些来自上游河渠的“入侵者”,进入保护区后四处漂散、迅速繁殖成灾。解决这个难题,需要全流域协作。

  目前,洪湖的生物多样性指标还远远没有恢复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生态恢复依旧任重道远。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