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长王国生到十堰调研检查南水北调水源保障工作

20.10.2014  09:57


   湖北日报讯(记者蔡朝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通水在即,作为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十堰市水源区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8.1%,年汇入水量占丹江口水库年汇入总量的90%,承担了重要的水源保障任务。18日,省长王国生来到十堰市调研检查水源区污染治理、生态建设、水质监测和调水前的有关准备工作。他强调,我们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高度负责的精神,扎实把水源区建设的各项工作抓紧抓好,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更好发挥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履行好水源保障的主体责任,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答卷。“欲流之远,必浚其源”。十堰市针对丹江口库区主要支流排污特点,开展全流域截污、清污、控污、减污、治污五项综合治理,全力以赴确保水质安全。目前境内汉江干流及丹江口水库水质状况总体良好,丹江口水库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及以上标准。

   调研中,王国生实地考察了车站沟排污口治污工程、马家河治理工程示范段和泗河治理情况。车站沟段已完成清淤工程,正抓紧进行沿河生态治理,改造后清水经明渠流进河中,污水从排污管送达处理厂。茅塔河综合治理现场,十多台机器正铺设滨格石笼网,为改善河流通道条件做准备。来到马家河综合治理示范段,王国生详细了解河流断面监测、工程完工和优良率、治理成效等情况。十堰市负责同志介绍,十堰已建成大型污水处理厂13座,整治排污口800个,在线监测47家重点工业企业排污。王国生说,治污力度大小决定水源质量高低。要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加大对污水直排河道的检查和处罚力度,切实把排污口整治工作做好。

   为确保水源区水质安全,丹江口市加强生态环保工作,严格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原则,建立完善工作制度,全面开展“清水行动”,关停污染企业30余家,从源头上严格把关,努力把库区建设成为“绿色走廊”、“清水走廊”。王国生来到丹江口大坝,了解水体质量监测数据、大坝蓄水和安全调度、水污染防治等方面情况。紧临丹江口水库的胡家岭水质监测站,每4小时机器就自动对水库的水质采样分析一次,将收集的PH值、氨氮含量等监测数据上传至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并在互联网上实时发布。当地负责同志介绍,当日丹江口水库蓄水位已达160.11米,超过历史最高水位,已具备调水条件。

   调研中王国生对十堰市在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表现出的大局观念、担当精神和作出的积极贡献给予充分肯定。他说,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工程。经过近十年建设努力,主体工程建设已全部结束,当前正值建成通水前的关键节点,要坚持善始善终、再接再厉,继续发扬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把各项工作安排细致、考虑周全,按时间节点完成任务。一方面,要抓紧推进已纳入水源区建设规划的重点项目,突出做好重要节点的水污染治理达标工作,取得水质明显改善的阶段目标,为中线工程顺利通水提供安全的水源保障;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实现境内生态持续良好,让青山常在、清水长流。要抢抓南水北调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有效利用水源地良好的生态优势、品牌优势和政策优势,加快培育特色产业,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持久抓好生态建设和保护,着力推动生产与生态和谐发展,建设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示范区。

省政府秘书长王祥喜,省环保厅、省南水北调局和十堰市负责同志参加调研。

十堰市委书记历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十宗最

中新网十堰10月19日讯(记者徐金波)新华社组织的南水北调中线探秘之旅19日在湖北十堰市丹江口启动。对于这条源起湖北,跨越河南、河北、天津、北京4个省市,全长1277公里的当今世界最大调水工程,中共十堰市委书记周霁指出当地贡献巨大,并历数和列举了“十宗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将近期正式通水,新华社本次探秘之旅将从丹江口出发,沿中线工程线路行进,旨在全面展示该调水线路的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全面展示丹江口库区民众为保障清水北送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全面展示该工程在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沿线区域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做出贡献。

  周霁表示,根据国家环保部门专家检测,目前十堰境内汉江干流及丹江口水库水质状况总体良好,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及以上标准,水库蓄水位已达160米并逐日上涨,已完全具备调水条件。十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坝区、核心水源区、主要库区等,地位突出,功能重要,责任重大。

  一是水源区面积最大。十堰辖区均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汇入丹江口水库的承雨面积达20868平方公里,占该市国土面积的88.1%。

  二是水域范围最宽。大坝加高蓄水后,丹江口水库在十堰境内的水域面积将由450平方公里增至620平方公里,占库区水域总面积1050平方公里的60%。

  三是汇入水量最多。大坝加高蓄水后,丹江口水库库容将由174.5亿立方米增至290.5亿立方米。汇入丹江口水库的12条主要支流有10条在十堰境内,年均汇入丹江口水库水量350亿立方米,占库区年均汇入总量388亿立方米的90%。

  四是库岸线最长。丹江口水库在十堰境内的库岸线长度为3524.8公里,占水库库岸线总长4610.6公里的76.4%。

  五是淹没土地最多。丹江口水库两期工程共淹没十堰土地55.2万亩,占库区总淹没面积的57.7%。

  六是移民安置任务最重。丹江口大坝两期工程十堰移民共计46.9万人,占移民总数的58.6%。二期移民十堰后靠安置10.5万人,占库区后靠安置总人口12.5万人的84%。

  七是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该市全部被纳入国家秦巴山片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范围,且城乡二元结构突出。65%以上的贫困人口居住在高山远山区、深山石山区和库区,6万户、24万人属于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对象,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任务十分艰巨。

  八是关闭转产企业最多。为确保库区水质安全,十堰关闭转产规模以上企业560家,安置下岗职工6万人,永久减少税收22亿元。

  九是税源损失最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丹江水库转为以蓄水为主,发电量和发电收入随之减少,每年直接减少财政收入8.29亿元,每年还需配套支出15亿元用于生态保护和水污染防治,财政增支减收压力巨大。

  十是水质保护压力最大。汇入丹江口水库的12条主要支流中,10条在十堰境内,3条直接经过十堰市区,污染防治任务十分艰巨。同时十堰因车而建,先有厂后有市,先生产后生活,先建设后规划,城市治污设施建设先天不足,历史欠账较;神定河、泗河、犟河、剑河和官山河五条历史形成的纳污河,要在两年内由劣Ⅴ类治理成Ⅲ类水质;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由一级B提升到一级A,并对尾水深度处理;工业企业直接排放标准由一级B提升到Ⅲ类水等。为确保五条河永久稳定达到Ⅲ类水质标准,今明两年十堰总投资需17.43亿元。

  周霁呼吁,恳请国家设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水质保护基金,用于库区生态建设和水质保护,确保库区污水、垃圾等水污染防治项目正常运行;比照三峡库区的作法,出台丹江口水库移民后扶规划,为中线核心水源区移民安稳发展和水质保护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尽快编制出台丹江口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启动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加快丹江口库区退耕还林进度,落实库周生态隔离带项目资金;北京等受水区,进一步加大对调水区的帮扶倾斜力度等等。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