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十二五”档案事业实现跨越发展

11.03.2016  15:06

  “十二五”时期,档案系统抢抓贯彻中央、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意见的强大政策机遇,抓创新、促转型、创一流,各项工作扎实推进、跨越发展,所有指标均呈三位数增长,档案馆库、资源、数字化三项建设,提前一个五年规划完成国家“两个翻一番、一个翻两番”的目标,获得“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全省档案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为十堰档案事业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和历史性跨越。牢固确立了十堰档案工作在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领军地位,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全省档案工作的一面旗帜。

一是档案环境大改善 。市委、市政府连续四年将新农村档案工作示范县创建工作列入一号文件内容;将加快推进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将档案工作纳入全市综合目标考评体系和奖励性补贴发放范围;将1000个精准扶贫村档案规范化管理纳入帮扶计划;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全市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17份,并组织专班对档案工作开展专项督查。2015年全市档案项目经费达到505.3万元,较“十一五”末增长196%。其中市档案馆项目经费208.9万元,较“十一五”末增长152%。十堰市投资4100万元建成了总建筑面积为10350平方米的档案新馆,成为全省第一个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设施最先进的现代化档案新馆,全市建成新馆3家,馆库面积达到28548㎡,新增11829㎡,较“十一五”增长220%,投资和面积均呈放量增长态势。

二是档案资源结构大优化。 十二五”末,市档案馆馆藏总量达到34.2万卷,较“十一五”增加22.5万卷,增长181%,馆藏总量迈上了30万卷级台阶。全市各级档案馆馆藏总量达到117万卷,较“十一五”增加了64.3万卷,增长122%。在馆藏总量增加的同时,加大优质资源征集力度,征集郧阳籍哲学家杨献珍、作家梅洁、画家罗国士、科学家邓子新、外交官罗开富等名人档案、清代御批奏折档案、武当山碑文档案资源、美丽乡村、非遗等档案进馆,馆藏结构明显优化。

三是数字化建设大跨越。 十二五”末,全市各级档案馆已完成馆藏档案数字化2374.7万幅面,完成率达80%。市档案馆、两区档案馆已全面完成馆藏档案数字化,6个县市档案馆完成率达到74%; 2015年12月市档案局通过国家、省数字化系统测试,成为中西部首家、全省第一家“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

四是档案管理水平大提高。 市档案馆在全省率先建成国家一

级馆,6个县级档案馆成功创建国家二级馆;市档案馆成为全省第一个创建国家级中小学档案教育实践基地,3个县级档案馆成功创建省级中小学档案教育实践基地;全市9个县市区中,1家通过国家级、5家通过省级新农村档案示范县验收;全市机关企事业档案目标管理省特级(3A)单位达到153家、省一级(AA) 372家、省二级(A) 242家,档案等级管理一级以上比率较上年和“十一五”分别增长66.7%、157.4%,创建数量是前四年总和,等级结构明显优化;

五是档案服务利用大转型。 完成库区16万移民规范建档工作,建档率达100%,十堰市及5个涉及移民工作的县市区顺利通过省级预验收;农村土地确权档案工作被列入国家档案局试点;成功举办60多个专题展,年接待量达到15000人次。先后拍摄《十堰文化记忆》系列专题片、先后编撰出版《武当山碑文选注》等45种、450万字的图书等编研成果;撰写的《百年商号期盼再放奇彩》等9项资政报告为领导决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武当山石刻碑文档案资源整合及利用》课题通过国家档案局评审;增设了微信公众号、wifi网络查询等多项先进便捷的服务举措,全市各级档案馆共提供利用12.6万人次、53.7万卷次,市档案馆档案查阅大厅被授予市“十佳窗口”荣誉称号。

六是干部队伍大提质。 十二五”期间,在全市档案系统开展“文明实干型”、“三比一争”等创建活动,组织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开展档案学术交流,全市举办各类档案业务培训123期3431人,获省以上优秀论文38篇、优秀档案科技成果3项,2篇学术论文在全国性档案学术论坛上交流。30人被省局评为优秀管理者和业务能手,40名同志获市级“百名”优秀档案人才称号,省档案局总结、宣传了“定位高远、追求卓越、勇排万难、敢于攀登”的“十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