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因南水北调背负重压 每年配套支出15亿(图)

13.10.2014  11:44

   原标题:生态与经济十堰的痛与梦

  位于汉江中上游的十堰,自身并不缺水。自从被确定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以后,这个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鄂西北重镇,开始因为水而背负环保重压。“别人能发展的,我们不能发展,中央补助资金又有限,只能自己花钱上马一些严苛的环保项目。”当地不少官员道出了十堰的困惑。近几年来,十堰市政府官员努力奔走于地方和中央,呼吁国家增加生态补偿资金比例,并参照三峡库区的政策扶持十堰的发展。

   黄姜生产加工

   被摧毁的支柱产业

  “郧县有三宝,苞谷、红薯和龙须草。”在国家级贫困县郧县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其中龙须草是造纸原料,郧县满山遍野都是龙须草。为了南水北调,数年前郧县造纸厂关闭。

  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条件决定了十堰山区黄姜鲜姜产量高,皂素含量高,是合成甾体激素类药物和甾体避孕药的重要医药化工原料。在市场拉动下,不但十堰地区黄姜产业发展迅速,并向周边襄阳的谷城、老河口,河南的淅川,陕西的白河、安康等地辐射,形成了以十堰市为中心的秦巴黄姜产业带。黄姜种植和加工能力分别占到全国的36%和44%。

  十堰用了20年时间,将黄姜生产和加工培育成地方支柱产业,但因南水北调工程,十堰市的百万姜农和上百家黄姜加工企业面临着生存危机。

  但是由于生产工艺落后,黄姜在加工水解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高浓度强酸性有机废水,因此素有“废水之王”之称。黄姜因此成为外界质疑污染丹江口水库的“祸首”。十堰市市长张维国介绍,2007年7月,十堰关闭了106家黄姜企业,舍去100万亩黄姜基地,72万姜农减收绝收,直接减少姜农收入6.8万亿元,20万姜农因此返贫。

  为确保库区水质安全,十堰关闭转产企业560家,永久减少税收22亿元,每年直接减少十堰财政收入8.29亿元,占到了十堰全年财政收入的7%。然而十堰每年还要配套支出15亿元用于污水防治和生态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