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堰为护一江清水 拒绝批复260亿环保风险项目

21.12.2015  11:17
神定河河道水流在净水厂经过净化后,排入神定河,最终流入丹江口水库。本报记者 黄敏 摄 - 新浪湖北
来源: n.sinaimg.cn
神定河河道水流在净水厂经过净化后,排入神定河,最终流入丹江口水库。本报记者 黄敏 摄

  长江商报消息 痛砍14亿产值高污染黄姜产业,拒绝批复260亿环保风险项目

  □本报记者 黄敏

  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十堰似乎已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子。

  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实现通水一周年,在这一年中,丹江口水库已成功向北方输水近25亿立方米。工程通水一年来,运行安全平稳,水质长期稳定在Ⅱ类标准,许多指标已达到Ⅰ类标准。

  长江商报记者近日走访湖北十堰发现,位于南水北调中线起点的十堰,为保证“一江清水永续北送”,近些年来在保护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上持续发力:淘汰历时20年才形成的黄姜支柱产业;拒绝有环保风险的项目投资额达260亿元;退耕还林,建国家生态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市政府领导出任河长,引入第三方公司运营污水处理;设置净水厂,保证流入丹江口水库的水质达标……正如市长张维国所说,十堰将“守好一片青山,保好一江清水”作为崇高使命和政治担当,坚守生态底线,“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向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目标而努力。

   拒绝高污染 关停106家黄姜企业

  在十堰,黄姜产业曾是县域经济的支柱。但如今,全市境内仅存两家黄姜加工企业。

  12月9日,十堰市发改委总经济师龚百林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十堰先后关停了106家黄姜加工企业。

  黄姜是一种药用植物,其根茎含有薯蓣皂素,被誉为“激素之母”,高位时每吨皂素的市场价格曾一度攀升至53万元。

  十堰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很适合黄姜的生长,在高峰时期,十堰从事种姜、加工、运输、经销的人员达到125万人,不仅农民种,机关干部、下岗人员、甚至商人都种起了黄姜。大小黄姜加工企业过百家,皂素年生产能力达到1500-2000吨。据统计,2003年,十堰市农民人均收入的11%来自黄姜产业,个别县市甚至达到了30%,黄姜产业税收占全市县域财政收入的7%以上。

  然而,90%的黄姜加工企业分布在丹江口入库支流所在地的各个县市,且由于生产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低,黄姜加工过程中的污染严重。

  十堰市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副支队长袁丽告诉长江商报记者,生产皂素的废水污染程度是造纸的12倍,黄姜废水所流之地,漂满了白色的泡沫,散发出刺鼻的异味,废水呈现出棕红如酱油的颜色,土壤发黑,水草枯萎。

  水利部长江委员会的资料显示,按加工1吨黄姜要500吨水计算,每加工1吨黄姜要多付1000元的污水处理费,小规模的企业负担不起,只能直接将污水排入附近的水体。按十堰市年产2000吨的皂素计算,年排放废水将达1.5亿吨,最终都将流入丹江口水库。

  面对黄姜产业带来的污染,湖北省下以2007年6月30日为限,如不能解决污染问题,十堰市的黄姜加工企业将全部关停。

  丹江口库区的支柱产业面临着生死抉择。

  从2004年开始,十堰市严格控制黄姜的生产规模,先后关停黄姜加工企业69家。目前,十堰仅保留了2家黄姜加工企业,这两家企业对污水投入资金设备进行处理,保证达标排放。

  曾有数据统计,关闭69家黄姜加工企业,意味着十堰市直接砍掉了14亿元工业产值,年税收损失4500万元。如果加上与之配套的其他下游产业,全市工业产值减少近20亿元。

  保护生态环境,黄姜加工企业仅是关闭的污染企业中的一部分。

  龚百林称,因为环保门槛提高,十堰市发改委拒批有环境风险的项目120个,涉及投资额260亿元,取缔“十小”(小造纸、制革、电镀、印染、染料、炼焦、炼砷、炼硫、炼油、农药)企业329家。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