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军医马廉亭:“微信诊所”里的医者仁心

22.03.2016  12:24

    新华网武汉3月22日电(黄艳、彭绍荣)“马老师,在您的指导下已为病人成功实施手术,术后病人清醒、四肢运动好、DSA证实瘘治愈,请问术后低分子肝素用几天为宜,能否用波立维或阿司匹林?

    这条微信的接受者是我国血管内神经外科创始人之一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老主任马廉亭,而发送者是深圳市二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外科主任丁建军。

    前不久,一名30岁男性患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伴巨大动脉瘤,严重压迫损伤脑组织,病情复杂危重。为了给病人制定更科学有效的手术方案,丁建军主任通过微信把患者的病例发给了千里之外的马廉亭主任。经过反复研究,马主任建议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治疗动脉瘤。

    类似的会诊马廉亭在微信上经常进行。马老今年虽已80岁高龄,但仍然很新潮,微信刚推出不久,就开始使用,现在“玩得很溜”。通过“微信诊所”给病人看病是他上微信的主要内容,也是他坚持了多年的做法,至今已为成百上千的病人会诊。不论是同行请教病例,还是病人寻医问药,他从不推拒。

    谈起玩微信的感觉,老马笑着说,“现在各行各业不都讲‘互联网+’嘛,作为医生不能掉队,一些病例,通过微信平台相互探讨,集合大家的经验和智慧可以让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疗,对医生本身也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

    “微创时代”、“神经外科”、“武总医师”是马老创建的3个医生微信群,每天都是人气爆棚。各个群有四五百人,大多是神经外科同行,有的还是国外的专家。有时为了讨论一个病例,数十个专家各抒己见,十分热烈。

    马老作为群主,是群里的积极分子,经常都会在群里发布一些医学前沿知识和经典手术视频,几乎每个病例他都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很多病例在他的指导下得到了较好的治疗。马老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和晚上睡觉前最后一件事都是看看微信上有没有病例需要他会诊。有时半夜醒来,他也不忘看看微信群。

    家住汉口的郭轩宇,出生不久就患上罕见的盖伦氏静脉瘤。父母带着他跑遍了大半个中国,要么是不能确诊,要么是因为小孩太小、手术风险太大不敢收。正当郭轩宇全家陷入绝望之中时,一个从医的亲戚加入了马老微信群,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将郭轩宇的病例通过微信发给了马老。马老详细了解小孩的病情后,当即回复“先让孩子来我这里看看”。

    让郭轩宇的父母没有想到的是,马老不仅热情接待了他们,还亲自制定手术方案、主刀手术。小孩出院后,马老又定期在微信上对郭轩宇进行回访,如今小孩已恢复健康,并开始上幼儿园。

    马老有个习惯,看完一个病人都会提醒,“你扫一扫,加一下我的微信,以后自己或者身边的朋友有什么健康问题都可以咨询我。”他的微信好友中,很多都是他看过的病人,为了不搞混淆,他按照病人的病历进行分类,在名字前面加上编号,有些患者是慕名发来微信向他寻医问药,没有留下名字,就直接以“病种+编号”留存。

    为方便定期给患者微信随访,他把病人的病情、用药和特殊体征都简要记录在患者的备注名里面,有空了翻翻微信通讯录,就知道近期要提醒哪些病人过来复查,哪些病人需要调整用药。

    一名患者因右大脑出血,情况十分危急,经马老外院会诊后,抢救效果很好。但因患者大脑左右两边同时有动脉瘤,不能同时处理。马老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对其进行微信随访。后来因为工作需要,病人要去美国考察学习一段时间,马老就把病人前期检查的影像资料导入手机,微信发给病人,叮嘱她在国外若出现异常,就第一时间告诉身边人片子在哪里,供医生参考。患者在美国的那段时间,马老每隔一星期都要跟她进行一次微信随访。

    患者回国后不久,突然感到头疼,第一反应想到了马老,马老一边联系患者家属,一边协调床位,当天就为其进行了手术。十天后,患者完全康复出院。这位病人说,马老的微信诊里是一颗纯粹的医者仁心。

(责任编辑 陈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