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产北斗芯有望全面取代GPS 将投入手机车载应用

12.11.2015  11:15

  长江商报消息 武汉企业实现量产高精度北斗芯片,将投入手机、车载应用

  本报讯(记者 张齐琪)在包包、钥匙等物件上挂上一颗芯片,就可以随时找到它们在哪里,这将成为现实。

  昨日湖北省召开北斗产业重大成果发布会,汉企生产40纳米高精度北斗导航芯片在国内率先实现量产,该芯片是我国首颗40纳米高精度消费类北斗导航定位芯片,可广泛用于北斗导航和消费类导航,并能智能跟踪。这标志着武汉“”有望全面取代GPS等进入千家万户。

  40纳米芯片与国际“接轨

  据记者了解,北斗——中国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卫星定位系统,是国际第四大卫星定位系统。作为北斗核心部件的芯片,国内所有的北斗芯片设计厂家均还停留在55纳米工艺水平,而在国际上如UBlox、Broadcom、MTK等厂家均已量产40纳米产品。较低的工艺水平使得国内北斗芯片在性能、功耗、集成度和成本方面都与国外同类产品存在差距。

  “缺芯少屏”是我国长期以来的尴尬局面。俗称“芯片”的集成电路被誉为国家的“工业粮食”,是所有整机设备的“心脏”。然而,我国芯片产业长期受制于人,终端产品如手机、计算机、彩电等,大多是“中国脸,外国心”,九成芯片靠进口。

  “我们定位消费类,就是希望让这颗芯片进入千家万户,让每个人都可以用,比如你的贵重的包上挂一颗,你拿个APP就可以随时找到你的包在哪里。”武汉孟欣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韩绍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也就是说在性能、成本、功耗等方面能够与国外的芯片相比,价格也会很便宜。

  芯片精准接收北斗信号

  据了解,启梦TM芯片不到2秒钟就能完成首次定位并能支持地基增强系统,实现优于1米的定位精度。其内嵌的自适应抗干扰技术可以排除移动、联通、电信等无线电信号的干扰,独立精准地接收北斗信号。并且预留的内部硬件资源可以融合卫星信号与WiFi、蓝牙、通信基站和惯导等多种非专门用于定位的无线信号,实现室内、室外、地上地下全方位定位。此外,其超低功耗技术为智能硬件终端带来更长的使用时间,为物联网和可穿戴应用提供了更好的用户体验。

  这颗5毫米见方的芯片,创造了国内多项核心技术,是我国北斗产业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启梦TM芯片将在车船载导航定位监控市场、可穿戴物联网市场、便携式手持设备市场、精密授时市场、面向手机和平板电脑领域的IP授权五大领域和多个应用方向,开展芯片、模块、终端的融合、集成、创新应用,成为北斗大众化应用和推广的重要里程碑。

  最先投入车载应用等领域

  “我们9月份实现量产,预计今年的产能是十万量级,因为刚量产不久,希望明年能达到千万量级。”韩绍伟介绍,从民生角度来说,该芯片最先投入使用的领域包括儿童手机、老人手机、车载应用等。

  “现在是信息社会,我们生活的过程中,天天都和信息打交道。我们怎么拥抱天上的这笔大量的资源,把它用好,变成财富,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推动产业科研转型升级走到世界前列,这在当前确实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昨日,我国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在发布会上介绍。

  “北斗的产业链非常宽,这个产业链能做多大,就看基础人员的想象。”孙家栋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芯片实现量产后,能吸引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参与进来,带动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整个湖北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