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为何仍令人神往?

23.11.2015  17:44

  近日,一部名叫《北上广不相信眼泪》的电视剧很火,因为这描绘的不就是众多拼搏在北上广这样一线大城市年轻人真实的生活和心声吗?北上广不相信眼泪,这个剧名实在没什么创意,就算四五线城市,包括乡村,哪个地方又相信眼泪?但这也让人不禁想到一个问题:北上广到底相信什么?

  相比大都市,小城市的人情味并不是现代社会的彼此尊重与互助机制,而是充满氏族社会和小农社会的遗风。关系好的,万事好办;关系一般,冷眼相看。至于陌生人,关我啥事。问题在于,一个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某些人的“方便”必然是其他人的“不便”。而每一个在某件事情上获利的你,都可能是另一件事情上的利益受损者。当人情胜过规则、互利大于公平成为社会潜规则,人们必然将大量精力和智慧浪费在维系各种交织的关系上,除了少数塔尖的获利者,每个人都要为这种“人情味”买单。

  北上广的“不相信眼泪”,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是不相信自怨自艾的软弱行径,不相信不劳而获的白日梦。当然,不是说大城市就不讲关系、不讲人情,但大城市拥有相对完善的体制规范,从而形成相对透明的竞争环境,而且,对于拥有海量人口的北上广,人们的各种关系被稀释,不易形成利益交换的关系网。因此,对于大量没关系、没背景、没资本的人们来说,这是一个相对公平的局面,平民子弟也因此拥有了更加光明的未来。

  身在一线城市,相信一分努力会得到一分回报。无论是一线城市的开明与宽容,给“漂族”带来了机会,还是城市发展的飞快速度与较大空间,都需要我们的加入。但如果都市与“漂族”之间相互需要的话,那么为什么“漂族”所能得到的公共服务不是平等的?即便在大城市,公平仍是一种“弱者的公平”。近年来,权力与金钱的勾结交换,不断放大的马太效应,已经造成阶层两极分化剧烈,阶层之间缺乏公平的流动性。社会弱势群体被边缘化,仅仅通过勤劳难以改变自身命运,实现阶层的跨越。

  但相信大多数的人仍会在北上广扎下根去。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但留下的人,嘴上不说,心里已经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这个庞大的城市,终其一生可能只会熟悉它的一个角落,但有这样一个角落能够容身,也足以让人把它当成真正的家。

  北上广不相信眼泪,那么为何关于年轻白领从“逃离北上广”到“逃回北上广”的故事在不停地上演。为何北上广依然令人神往?恐怕主要还是因为大城市有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其实,无论哪里,都该有基本的公平机会。一个良性的社会,最高的信仰应该是公平正义。这种公平不是平均主义,而是每个人都能拥有基本权利和平等机会;是让强者能发挥最大的能力,同时让弱者能得到基本的保障。

  (实习编辑 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