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83岁美籍华人自掏腰包设助学金 10年资助51名大学生

27.04.2016  19:29

      每年4月下旬,美国加州大学终身教授张以涵总会悄悄从美国洛杉矶飞来武汉,为湖北大学的部分贫困生们发放新一届“张伯谨奖助学金”。自2007年至 今,该奖学金已资助该校学生51人,资助总金额共计15万余元。他膝下无子女,却被51名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亲切地称为“张爷爷”,受惠学生中有的已经 结婚生子,有的在外地读研深造。

   古稀之年开启“寻根”之旅,辗转三年终如愿

  83岁的张以涵是美籍华人,著名的药学博士、化学博士。其父张伯谨1941年担任湖北省教育厅厅长时,于恩施五峰山复建湖北省立教育学院(湖北 大学前身)并兼任院长。1988年4月7日,张伯谨病逝于台湾,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张以涵决定一定要去父亲一手创建的学校看一看,追寻父亲当年的足迹, 了解他深爱过的事业。

  在湖北大学的校史馆里,“国师中兴”的阶段对张伯谨担任校长时的描述是:以教育厅的名义实施计划教育公费制度,创建了农学、医学、工学及教育四所学院,使数万无家可归之青年得以弦歌不辍,循序升学,对发展湖北高等教育、安置战时青年、整顿学风学纪均作出卓越贡献。

  2003年,古稀之年的张以涵开始了一场漫长的“寻根之旅”。通过多方打听,他找到了父亲于1924年4月奉命创办的直隶第八师范学校(今石家 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并于2005年以父之名设立了奖学金,总共为70余名学生捐资20余万元。然而另一所湖北省立教育学院(今湖北大学)由于多次改迁 和更名,他却怎么也找不到。他想方设法通过电话咨询和网络搜索,甚至还曾从美国打电话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只因了解到该校也曾叫“湖北省立教育学院”。

  2006年初,他终于与湖北大学取得联系,确认无误后激动得坐立难安,当即定下来汉的机票。2月21日,这一天张以涵至今记得,那天他再次踏入了父亲曾经倾注过最多心血的湖北大学校园。

   每年来去低调,婉拒学校领导送行

  2007年,张以涵主动向湖北大学提出设立“张伯谨奖助学金”,每年资助5名学生左右,单笔资助金额最高为4000元,每年捐赠1.5万元,至今已捐出15万余元。

  考虑到张以涵年事已高,每年从美国长途奔波到武汉体力不支,从第一年开始湖大校方就提出派专人去接送机,并负责在汉交通食宿。但倔强的张老先生 从来都只是在出发前通过邮件告知来学校到校时间,至于酒店的房间号码、回到美国的时间等信息一概保密。他每次总是一个人拎着行李箱静静地来,又悄悄地走, 在汉的所有开支都自己承担。

  上周张以涵凌晨4点多从洛杉矶的家中出发,乘坐飞机13个多小时到北京。调整时差后,再从北京飞来武汉。旅途的辛苦,他从未向师生们提起。

  得知张爷爷来武汉了,往届被资助过的学生纷纷打来电话询问其近况,前天上午,湖北大学学工处办公室的铃声此起彼伏,一上午先后接到了20多名学生打来的电话和网上留言,嘱托母校的老师转达对张爷爷的问候。

  得知张以涵来校,湖北大学党委书记尚钢临时改变行程,专门陪同他参观了校史馆,并送他回到酒店。得知张以涵第二天就要回美国,尚钢提出送他到机 场的请求,也被张以涵婉拒。“回国设奖学金是我个人的私事,10年来我都是这样‘来去自由’,学校老师和领导帮我挑选受助学生已经让我很感激。不能再多麻 烦他们。”

  每年下半年,张以涵也会独自一人到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颁发奖学金。该校团委书记辛延英表示,张以涵每年到学校来都是轻车简行,不麻烦任何人,最多停留三天,并多次拒绝学校安排的媒体采访。

        所有受助学生他都记得,确定资助前必须先面谈

  “我认得你,你是刘路畅。” 在今年的助学金发放仪式上,这是张以涵对受助学生之一、化学化工学院2014级的刘路畅说的第一句话,虽然是头一回见面,但记忆力极佳的张以涵却能准确地叫出每一位学生的名字。

  该校学工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年3月中旬,学校各个院系就开始推荐“张伯谨奖学金”的候选人,学工处进行汇总后,挑选出1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并将成绩单、贫困证明等资料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张以涵,由张以涵确定最后资助的人数。

  “张老先生有个特点,10年来一直坚持和申请人闭门面谈半小时,再确定是否资助和资助数额,一旦确定资助对象,就会不遗余力地资助其到毕业。”该负责人表示,每位贫困生受助金额不等,张以涵将奖学金包在信封里亲手交到每位学生手中,不许学生相互打听拿了多少钱。

  在张以涵随身携带的牛皮公文包里,装着一小摞他整理好的学生资料,用一个小夹子整齐地夹好。今年资助的5名学生,张以涵与他们一对一面谈了3个 小时,边倾听边做笔记,记录下学生谈到的而资料中没有提及的重要补充材料。交流完毕后,他回到酒店深思熟虑一晚,确定对每个学生的捐赠金额。奖学金发放 后,他自掏腰包,邀请所有受助过的学生一起在学校招待所吃晚饭。“就想看看以前资助过孩子们现在都过得好不好。看到他们健康快乐,我就很满足。”

    与受助学生成为忘年交,最高兴学生们懂得感恩

  每隔半年左右,张以涵都会专门从美国给受助的学生打电话或发邮件,说说自己旅游趣事和见闻,关心学生们就业、考研的近况。亲切友善的口吻让学生们与他成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交。

  今年的晚宴上,有6名毕业生专程赶来看望张以涵。首届资助的美术学专业学生吴立冬,如今已有了两岁的小宝宝。每年在张教授来汉时,她都会从单位请假赶来。唯有前年她因为坐月子不能来,还嘱咐丈夫赶来和老先生见面。今年她特地带来了自己制作的恩施特产 。

  “张老先生不仅给予我们经济上的资助,更重要的是鼓舞我们的精神。”这是吴立冬对张以涵的评价。初次面谈时,张以涵略带恩施方言的乡音让吴立东 倍感亲切,张以涵了解到她的情况,连续资助了她三年,直至她大学毕业。今年,她和丈夫抱着一岁多的女儿和婆婆、母亲一起来到张教授下榻的酒店。看见吴立冬 的女儿,张以涵高兴地拿出准备好的红包塞在孩子手中:“这叫入乡随俗。”

  危岩石壁、丛林茂树、寺观房舍、辽阔江水……一幅8.9米长的长卷《溪山清远图》被徐徐展开——这是受资助学生之一,2011级艺术学院谢鹏花 费近一年时间完成的,送给张以涵的礼物。得知她已经成功保研到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张以涵双手摩挲着画卷,笑得合不拢嘴,并将父亲留给自己的四支珍贵的 毛笔赠送给她。

  面对“无私奉献、高风亮节”的称赞,他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父亲在晚年常常提起他一手创办湖北大学,却因为种种原因无缘回来看看。我设立奖学 金的目的其实很‘自私’,希望通过帮助这些贫困的孩子,替父亲弥补遗憾,也满足对父亲的怀念之情。十年了,资助过的学生们都很懂得感恩,这是令我最高兴 的。只要我还走得动,奖学金就会继续发下去。”

      媒体链接: http://hb.sina.com.cn/news/w/2016-04-26/detail-ifxrpvea12061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