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办好特殊教育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八次常委会专题会议上的发言
(2019年8月27日)
在我国8500万残疾人口中,有108.7万残疾儿童少年。由于行动、视觉、听力以及智力等障碍,一些孩子不能正常接受教育,或者不能进入普通学校就读。这就需要特殊教育的方式,帮助他们实现受教育的权利。
特殊教育是使用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和教法,对有残疾的儿童进行一般和特殊培养,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残疾儿童的教育需要,挖掘他们的潜能,增长知识,维护他们和家庭的尊严,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为更好地融合社会打下基础。
党的十九大提出“办好特殊教育”。办好特殊教育的关键是教师。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在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但也存在不足和亟需改进的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是特教教师数量不足。2018年全国有特教学校2152所,在校生25.54万人,专任教师5.87万人,师生比差距较大。特教教师不仅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有的还要承担随班就读指导和为重度残疾学生“送教上门”等工作,编制少、人手紧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送教上门”只能安排在双休日进行。
二是特教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据统计,全国第一学历为特教专业的仅占30%,其他都是由普通学校转岗而来,还有不少还是“冗员”转岗而来。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问题更加突出。最近中国残联相关部厅去佳木斯桦南县特教学校调研,那里33名教师中,13人是学特教的,占比39%;湖南省平江县特教学校50名专任教师中,11人是特教专业的,占比22%。一些特教专业毕业生宁愿留在大城市不稳定就业,也不愿去艰苦地区担任特教教师。比如,北京顺义区的学校反映招不到北京联合大学特教专业学生。由于没有要求师范院校普遍开设特殊教育必修课,普通学校以教师不懂特殊教育为由拒绝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现象时有发生,成为制约融合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三是特教教师队伍的结构也需要调整和完善。从近几年统计数据看,特教对象中盲、聋残疾儿童不断减少,孤独症、脑瘫、中重度智力和多重残疾学生明显增加,有的培智学校75%的学生都是孤独症儿童。但是,国内目前只有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开设了孤独症专业。从需求看,康复治疗学、教育康复学、应用心理学中,拥有孤独症教育课程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四是特教教师难度高、压力大,待遇普遍偏低。1956年,国家出台了特教津贴制度,当时按全部工资的15%计算。1985年工资改革时改为“基本工资”的15%,只占全部工资的6%左右,起不到吸引人才的作用,而且,中高等特殊教育的教师还不在享受津贴范围内。尽管陕西等省将特教津贴比例调到“基本工资”50%,但仍有大部分省份以“上面没有政策”为由维持原比例,因此,完善顶层设计势在必行。
为落实我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要求、办好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修订《教师法》及《教师资格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时,统筹考虑特殊教育的需求,为制定特教教师的相关标准奠定基础。中国残联积极配合做好有关工作。
二、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督促各省为特殊教育学校、指定招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以及残疾人中高等院校制定教职工编制标准。针对不同的残疾类别,特别是孤独症、脑瘫等中重度残疾儿童制定不同编制标准。
三、实施中西部农村地区特教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东西部特殊教育协作等专项措施,改变目前中西部地区特教教师缺乏、总体专业水平不高的状况,提高教育质量。
四、提高特教教师特教津贴比例,将特教津贴范围扩大到从事残疾人中高等教育的教师。建立特殊教育职称评聘体系,评优表彰向特教教师倾斜,使特殊教育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五、科学编制教材,解决“通识多、特教知识少”、“特教理论多、实际操作少”的问题,增强特教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同时,要加大孤独症等康复教育专业的培养,大力培养既懂特教又懂康复的复合型人才。
六、师范院校应当开设特教课程。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增加特殊教育内容,使教师都能掌握特殊教育基本知识,为更多残疾孩子进入普通学校,进一步推进融合教育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