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法,开启深刻革命

26.05.2017  19:17

      湖北日报讯  图为:鄂州,华工科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工人在调试为国外汽车品牌制造的焊接自动化装备。  (记者  张朋  摄)记者周芳吴文娟
        (一)
        19世纪末,湖广总督张之洞打出实业救国的旗号,一个全新的经济细胞诞生在华夏大地,它的名字叫“汉冶萍”。
        20世纪中叶,毛主席登上一家企业的一号高炉炉台,观看新中国炼出第一炉铁水,它的名字叫“武钢”。
        从汉冶萍到武钢,见证中国工业的孜孜追求,也奠定湖北工业的厚重基因。
        进入新世纪,工业大省如何拥抱新时代?
        “努力建设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2013年7月,行走荆楚大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
        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如何开启新格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长远,作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选择。
        滚石上山,闯关夺隘。
        去年12月1日,在钢铁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走过半个多世纪的武钢与宝钢联合完成重组,两家企业共去掉近千万吨钢铁产能。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湖北省委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坚韧和担当,打响供给侧改革的攻坚战、持久战。
  (二)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要靠供给侧推动。
        去年,湖北GDP跨越3万亿元,跻身全国第七,创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成绩。
        这一答卷,靠的不是“大水漫灌”的强刺激,更不是低端产业的“铺摊子”。
        这一答卷,启示我们,越是爬坡过坎,越要保持定力;越是立足长远,越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经济增长后劲。
        不能因包袱重而等待,更不能因有风险而躲避。
        湖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做好供给侧改革的加减法。
        加法,意在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
        加在补齐短板。从加快构建市场体系到精准扶贫,从推进湖北自贸区建设到融入“一带一路”,从完善基础设施到促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湖北精准发力。
        加在培育经济发展的“乘数因子”。设立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拿出400亿元财政资金撬动万亿社会资本;出台鼓励新经济“十六条”、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十五条”,湖北双引擎驱动。
        减法,意在减少无效供给和低端供给——
        减在清除过剩产能。2016年,湖北压减过剩钢铁产能338万吨,淘汰落后钢铁产能476万吨,关闭退出煤矿158处,化解过剩煤炭产能1011万吨。
        减在简政放权,松绑减负。2016年、2017年,湖北连续洒下两轮降成本“红包雨”,预计为企业减负2000亿元。
  (三)
        静水深流,深刻变化正在发生。
        受益于科技创新,2016年12月,国家存储器基地在武汉市东湖高新区起航。到2020年,存储芯片将实现每月30万片产能,贡献中国芯片制造自产率的8%。
        受益于智能化、信息化,东风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钳工朱卫东每天劳动时间平均减少10%,收入不降反升。
        这不是个案。
        改革的时代洪流中,经济细胞的活力在张扬,普通百姓的福利在增加。
        今日湖北,“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显著。
        今日湖北,新动能闪耀光芒。
        在武汉,每天有17部手机、24万片高端显示面板、9万2千芯“千米光纤”,从中国光谷走向全球。
        在宜昌,战略性新兴产业竞相成长,世界第一的六偏磷酸钠生产基地、亚洲第一的活性干酵母生产基地,抢占“”高点。
        在襄阳,交通装备、航天智能求生装备、工业机器人领先全国,新兴产业释放核聚效应。
        破局开路,绝非一日之功,更需要久久为功的韧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总书记的指示,平实而深刻。
        做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在这条永不停歇的进取之路上,湖北省委将以更大的决心和担当,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到底,为湖北发展不断开创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