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祚欢正月初六开讲:大武汉既是戏码头更是戏窝子

14.02.2016  10:30

  “汉口就有这么神奇,无论什么戏种来演出,都叫座。”何祚欢一口地道汉腔,说起往昔的盛况:“南来北往的人全都聚集在此,全国无论哪里的戏班子来汉口登台,只要本事过硬,都可以在武汉找到吃饭的地方,就连相对陌生又没有名角儿的扬剧都可以在这里连演一个月……”昨日上午,省图书馆长江报告厅,台下座无虚席。

  大过年,吃好喝好穿好玩好,更要讲究这精神享受。昨天正月初六,是年假最后一天,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在这里开讲《戏码头 大武汉》。9时许,800余名听众就来到报告厅,坐得满满当当。

  何祚欢不仅以小时候“爬台边”看戏的亲身经历力证武汉当年“戏码头”的繁荣场景,更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大汉口成为“戏码头”的原因。他说:“汉口在清朝康熙年间就号称‘天下四聚’,稍晚一些时候成为四大名镇之首,1935年武汉的GDP一度超过上海,商业发达,流动人口多。无君子不养艺人,武汉是个养得起戏的地方。

  “那个时候,戏曲名角儿如同现在的影视巨星,观众对他们的爱护和尊重令人动容。”何祚欢说,上世纪30年代的大汉口,名角荟萃,戏院林立,曾经集萃了全中国最好的戏、最好的角、最热闹的剧院和最疯狂的票友,梅兰芳先生赞誉:武汉是与北京、上海并称中国戏曲的“三鼎甲大码头”。当时,看一场名角出演的大戏,得花上四块大洋,“四块大洋可不便宜,够买半石米了,但依然一票难求”。

  何祚欢说:“我小时候武汉市看戏有5个梯级,最高的是法租界大舞台、新市场大舞台,这两个大舞台就是梅尚程荀、南麒北马、四大名旦、麒麟童、高百岁、陈鹤峰,都在武汉唱得红。美成、长乐剧场是第二个梯级,然后是更小一些的天声、天仙剧场,第四个等级是茶园,而第五个等级是在街头。在武汉什么艺术都可以落地生根,就连扬剧都能在武汉连演一个月。”武汉戏曲不仅有辉煌的过去,更有活跃的当下,近年来武汉这座古老的“戏码头”再现繁荣之势。

  何祚欢不愧为“武汉话家”,那些大武汉的历史文化、戏坛沉浮、名角传奇都成为他口中的连篇妙语,观众们听得乐滋滋、笑哈哈。近两小时的讲座结束之后,记者与几位观众聊天,他们都表示:如今生活好了,过年吃的、玩的其实和平时节日差别不大,反而精神上的需求显得更加迫切起来。

  家住武昌区螃蟹岬、63岁的张奶娘,专程带着自己的两个孙女来听讲座,她说:“能让孩子们了解武汉历史、听听传统戏剧,这个年就过得味道不一样!” (记者别鸣 通讯员刘虹)

(责任编辑: 肖进安)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湖北日报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