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坚持“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国策

10.12.2014  22:00

  秦朝末年,刑法苛严,横征暴敛,官逼民反,天下大乱。在群雄逐鹿中,平民出身的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然而,新王朝面临的是外部匈奴的虎视眈眈,内部破败的经济困境。为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增强国力,汉高祖刘邦和他的子孙们,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轻徭薄赋。
  公元前202年,对刘邦来说,是个特殊而重要的年份。就在这一年,他打败了项羽,扫清了最大的军事威胁,最终建立了西汉王朝。
  当了皇帝的刘邦那是喜上心头。但是,在短暂的喜悦后,他的心情却沉重起来,因为他发现,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民生凋敝,百业待兴的烂摊子。
  不折腾 鼓励百姓开展生产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刘邦即位之初,由于国家粮食储备不足,米由一石三十钱飙升到五千钱。战乱之后,“民亡盖藏”,百姓普遍没有什么积蓄,根本吃不起这天价粮。因此,汉初,甚至出现了“人相食,死者过半”的惨相。
  同时,这个时候社会物资也极度匮乏。匮乏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来说吧,古代皇帝出行,那可是风光无限啊!就说秦朝吧,秦始皇出行,随行车辆浩浩荡荡,仅皇帝的车驾就有两辆以上。而刘邦当了皇帝,却没法享受这待遇,出行乘坐的马车,竟然都找不齐四匹同样颜色的马来拉。
  这国家经济怎么会困难到这种地步呢?
  除了长达八年的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外,秦朝繁重的赋役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可以说,秦朝赋役之重,是前所未有的。赋役这个词,本身包含赋和役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赋主要指赋税,就是按照土地和工商经营来征收财物。秦朝在征收赋税上,“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在农业税上,甚至出现了惊人的“泰半之税”,也就是说,百姓要将土地产出的2/3上缴国家,在上缴了繁重的赋税之后,百姓剩下的粮食呢,根本不够糊口。
  而赋役的“役”呢,则主要指徭役,是按照人丁征派劳役和兵役。秦朝在征派徭役上,“力役三十倍于古”,也就是说秦朝的徭役比前朝厉害30倍!
  举例来说,秦始皇时期,光是修筑长城就用了30余万人,修建阿房宫和骊山皇陵更是用了70余万人;要知道,秦朝全国人口不过2000多万,壮劳力也就是400多万,这1/4的劳动力都去服徭役了,从事正常生产的劳动力自然是严重不足。
  在如此繁重的赋役之下,百姓没有生产积极性,劳动力严重不足,因此呢,社会经济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的状态,而接下来的长期战争更是给社会经济以毁灭性的打击。
  刘邦千辛万苦地坐上了皇帝宝座,接手的却是这样一个烂摊子。这可如何是好呢?刘邦陷入了深思。
  这刘邦,是平民出身的皇帝,草根儿一个,没什么文化。但刘邦有一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宽明仁恕,知人善任。他自己没什么兴国安邦的高招,但他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
  这时有一个叫陆贾的,是一个对历朝历代的治国理财之术颇有研究的大臣,他向刘邦进言,说:“陛下啊,现在的百姓是饱尝战乱之苦,他们最想要的呢,就是能吃口饱饭,过上安稳日子。所以,陛下您呐,应当顺应民意,不做扰民、害民的事,让百姓休养生息,发展生产,这样一来,国家经济状况自然就会好转。”
  这段著名的理论被记载在陆贾的著作《新语》中,概括起来,他这一兴国安邦的总方针,就是要“与民休息,无为而治”。
  这八个字可以说是让刘邦茅塞顿开。此时只要不折腾,顺应民意让百姓安心恢复生产,这兴国安邦定是指日可待啊!刘邦旋即着手鼓励百姓开展生产。
  找回劳力 轻徭薄赋
  然而,就在刘邦信心满满坚守这条治国总方略,放手让百姓搞生产时,却发现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他面前——大量田地荒废,却没有人耕种。怎么会这样呢?
  刚才说到了,秦末沉重的徭役加之8年战乱,都使得西汉建立初期人口锐减。减少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来说,按照秦朝留下的户籍档案,只有十分之二三“查有此人”。 这就意味着,一个十口之家,就有七八个人死亡或失踪,大量青壮年因战争死了,或者残疾了,没能力劳动了,而最后幸存下来的大多是老弱病残。
  再以古燕国名城曲逆为例,户籍上登记在册的百姓是3万人,而到了西汉初期,只能找到5000人。仅靠这点儿人口,怎么恢复社会生产呢!
  这难不倒刘邦。他通过一番调查,发现能从两个地方找回劳力。哪儿呢?一是军队,当时中央有常备军近50万,战事平息了,士兵无仗可打,青壮年劳动力白白闲置。二是流民,大批百姓为躲避战乱,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有的逃进山林,有的自卖为奴。光这些流民的数量就高达700多万,就按最保守的计算,十个人中出一个壮劳力,这闲置的壮劳力也有70多万啊!
  您想想,要是能引导这军队和流民中的120多万壮劳力从事社会生产,不就解了人力不足的燃眉之急吗?
  于是,刘邦即刻颁布诏令,“兵皆罢归家”,裁减大批士兵,并且按照战功赐给他们田地和住宅。同时刘邦还要求,无论流亡在山林的,还是当初被迫卖身为奴的百姓,均无条件遣返原籍,恢复他们战前庶民身份,并给他们也安置一定的田地,让这些人早早回归到农业生产中去。
  一段时间过去了,这一政策的确收到了成效:士兵和流民确实大多都回家安心搞生产去了。可是呢,刘邦却发现,解放奴婢的政策却收效甚微,达官显贵只是象征性地释放了一些老弱的奴婢,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很简单,这些奴婢都是人家富人真金白银买来的,现在你刘邦一句话就恢复了他们的自由身,买奴婢的钱岂不是打了水漂?富人们自然是一万个不愿意。
  奴婢不解放,后果很严重。能让富人买下当奴婢的,往往都是流民中的壮劳力,这多达数十万的壮劳力不解放,怎么加快恢复生产的节奏呢?
  这个问题依然没有难倒刘邦:既然富人不愿意解放奴婢,损害了社会经济发展,那这损失自然就得让你们富人出钱来弥补!
  在这里,刘邦巧妙地选择了一个税收的手段:他在征收人头税时,对奴婢课以重税。比方说,在当时,15岁到56岁的百姓每人每年要缴纳120钱的人头税,但对奴婢,要加征一倍,按照户籍登记的奴婢数量,每个奴婢要收240钱。也就是说,你富人拥有的奴婢越多,所缴的税收也就越重。在这一重税之下,富人们只好乖乖地释放奴婢。
  通过这一系列手段,刘邦缓解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国家经济开始逐步呈现出恢复的势头。
  可是一段时间过去了,刘邦发现,经济复苏的速度还是很慢,国家财政收入也没见什么起色。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原来,症结还在税收上。当时,西汉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各个地方诸侯都有税收自治权,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农业税税率并不统一,有的地方实行的是“十税一”,有的地方甚至还在沿用秦朝的“泰半之赋”,这些地方的百姓虽然现在有田耕种了,但税收负担还是很重,生产的积极性并不高。
  于是,针对这种各郡国实施不同农业税的情况,刘邦统一采取了一个新政策,什么呢——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轻徭薄赋,十五税一”。也就是说,对于农民来讲,地里每出产十五斤粮食,只用上缴一斤的税收。这样一来,农民的税收负担降低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行“十五税一”的低税率。
  这样的轻徭薄赋,与秦朝的“泰半之赋”相比,无疑是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特别是“十五税一”的低税率,更是提高了百姓耕种的积极性。这时,开始出现了男女老少开荒种田的生产高潮,社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分崩离析的民心也重新得到了凝聚。
  休养生息的路要坚持走下去
  眼看“轻徭薄赋、十五税一”的税收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刘邦喜上心头。按常理说,这样利国利民的好政策他应当坚持下去,但没多久,刘邦却又重新提高了税率,不仅如此,还在人头税和农业税外,开征了其他新的税赋。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刘邦又遇到了内忧外患的大麻烦:内有异姓诸侯王淮南王黥布、燕王卢绾等先后造反,外有韩王信勾结匈奴,里应外合,袭扰边境,攻打太原。
  面对危机,刘邦处在两难的境地:这仗打还是不打?不打吧,家国难保;打吧,“轻徭薄赋”下,刚刚好转的经济势头就会付诸东流。
  经过一番纠结,刘邦只好两害相权取其轻——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国家安全得不到保证,经济发展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这仗,不得不打!
  于是,刘邦在位期间,几乎是连年征战:征讨淮南王黥布,出兵十余万;征讨燕王卢绾,出兵三十万;征讨匈奴和韩王信,出兵三十余万。每次打仗,长则数年,短则数月,耗费了大量资金。而此时的国库并不充裕,钱从哪里来?不得已,刘邦只好再次将手伸向老百姓。刘邦将“十五税一”的农业税率提高到了“十税一”,而且除了征收正常的人头税外,还每人加征了至少63钱的“献费”等杂税。
  随着赋税的增加,“轻徭薄赋”的政策成为一纸空文,百姓终日劳苦,但仍免不了“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
  眼看着西汉政权就要重走秦朝的“老路”。刘邦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也意识到,这重赋兴国不是办法。
  公元前196年,刘邦屡次下诏,“欲省赋甚”,减免赋税,想重新回归到“轻徭薄赋”的老政策上去。但这时,留给刘邦的时间却不多了:在征讨黥布的战斗中,刘邦中箭,伤势日趋恶化。
  来年夏天,刘邦病重,弥留之际,反思治国的成败,刘邦把妻子吕雉叫到了近前。
  话说这吕雉呢,不仅是刘邦的结发妻子,同时更是一个拥有长远眼光和铁手腕的政治家,她深知国家此时面临的困境。面对病床上弥留之际,但意识尚清醒的刘邦,这吕雉没等刘邦开口,就饶有深意地问刘邦:“现在丞相萧何善于治国理财,可他死后,谁能接任呢?”
  刘邦嘱托道:“曹参可继任,曹参后有王陵、陈平。”这样的一问一答看似简单,其实背后大有深意。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西汉,丞相主要辅佐皇帝处理军政大事,在治理国家中扮演着至关紧要的角色。这吕雉表面上问的是丞相的继任问题,实际上问的是治国的方针路线问题。
  这时的刘邦经过反思治国的成败,已经认识到,坚持“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刘邦推荐的这些继任的丞相——曹参、陈平和王陵都信奉黄老思想,主张不扰民,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刘邦把曹参等人作为丞相的继任者,无疑是透露了一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要坚持“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国策。

 

 

湖北举办线上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
7月25日至26日,为持续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省档案系统抓好国家档案局对湖北档案工作监督检查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湖北省档案局依托中国知网以线上方式举办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省内外档案工作者4.档案局
湖北省档案馆关于实体档案暂停提供利用的公告
尊敬的利用者: 省档案馆正在开展库房档案调整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