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迅甫现象”看当今文化艺术的时代担当

13.11.2014  12:02

  文化中国网11月11日北京电(记者 李舰波)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是引领一个时代风尚的坐标。

  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精神,《文化中国网》即日开展从《“刘迅甫现象”看当今文化艺术的时代担当》的主题座谈,主要通过透视《刘迅甫现象》,对我们当今社会文学艺术界的反思,以便更好的深入学习、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

  刘迅甫出身农家,长在黄河边,广阔的大自然赋予了他宽广博大的胸怀。

  刘迅甫笔耕黄土地,诗挟大河风,清苦的环境磨砺了他坚忍不拔的品格。

  数十年风雨兼程,他体会了人间冷暖,最终,艺术成为他永恒的追求……

  刘迅甫用他的艺术作品,歌大众心声,抒百姓情怀,体验人民群众的苦辣酸甜。

  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从中华诗书画委员会委员到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从中国书画界联合会理事到中国艺术家协会理事,从中国绘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到北京东方中国诗书画院院长——刘迅甫始终走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

  从《屋檐雨》到《八咏堂吟草》,从《刘迅甫绝句三百首》到《农民工之歌》——刘迅甫在实践着文化艺术上的超越。

  刘迅甫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他是从黄土地走出来的苦孩子,他是喝着黄河水长大的诗人和艺术家。

  爱祖国爱家乡的意识已经深深融入到他的血脉中,固化到他的骨骼里。他把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用担当吹响时代的号角。

  刘迅甫作为颇有影响的诗人、书画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始终坚定着自己的方向。

  刘迅甫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他的艺术作品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他的纪实诗报告《农民工之歌》两次在人民大会堂唱响。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全国数十家媒体相继报道。2013年12月《农民工之歌》被五洲出版社翻译出版成英、法、西文版向海内外出版发行,这是我国权威出版部门第一次将全方位反映农民工生活题材的诗歌作品,以此向世界传播中国人民托起伟大“中国梦”的实践、奉献与动力源泉。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说:“作为一名诗人,迅甫履行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关注和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重要的核心问题……用诗的力量对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程予以积极的响应,从而使诗人的使命得以实现,得以崇高。

  刘迅甫先生淡泊名利,心系乡土,数十年来,他依然保持着一个习惯无论人在何方,每年春节前夕坚持为农民义写春联,一写就是30多年,从未间断过。被农民朋友誉为最接地气的艺术家。其难能可贵之精神,在当今艺术价值取向与商品经济大潮相撞击的年代,堪问几人如斯?

  2013年,在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明办、河南省广电局、河南省社科院联合主办的“寻找中原十大孝子”活动中,刘迅甫荣誉当选。颁奖晚会现场,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张泉灵在宣读组委会给刘迅甫的颁奖词中讲道:“他的艺术,根植于农村,他的心思,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农村。无论身份是农民还是艺术家,无论身居高位还是贫寒困苦,家乡的母亲、老人、父老乡亲永远是刘迅甫心中的牵挂。刘迅甫用他的作品向世人证明,不只有阳春白雪才是艺术,一份接地气的孝义真情,更能打动人心。

  2014年春节前夕,曾经得到刘迅甫关爱过的沈丘县纸店镇敬老院46位老人,把他们精心制作的“孝感中原,情系乡土”和“感受孝义,分享亲情”的两面锦旗送到刘迅甫手中,表达家乡人民的一片感激之情。

  2014年10月,在京市委宣传部和首都文明办联合举办的“2014北京榜样”大型主题活动中,刘迅甫被评为“北京榜样”候选人。

  刘迅甫默默地耕耘,实践着他的人生价值。

  “刘迅甫现象”代表了人民的心声和艺术价值当今社会的精神指向。

  “刘迅甫现象”似一股从黄河岸边吹来的清风,已汇入当今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滚滚浪潮……

  祝愿刘迅甫先生在文化艺术道路上再接再厉,奋冀前行,实现自己的诗意人生,成为一名德才兼备,有更高成就,有更广泛影响力的时代歌者。以期达到:中华文化的传承,历史进程的担当,时代发展的需求,人民心灵的滋养文化艺术使者。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中新网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